贏在未來的關鍵字:Glocalization

你一定認得這個英文單字:“Globalization”全球化,這個從上個世紀末如狂潮席捲而來,改寫人類文明的字。但事實上,另一個長相相近的單字──“Glocalization”,在企業策略上應用更廣泛。
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Localization,中文為「全球在地化」。它所代表的意義是,當世界被科技通訊輾平,國際間已經通行無阻時,我們必須更懂得內省,關注自己的文化、進而學習與不同地域交流,方能在激烈競爭中勝出。
《Cheers》雜誌獨家收錄由史丹佛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參與的「國際文化探索與交流在亞洲計畫」(International Discovery and Exchange in Asia project,簡稱為IDEA計畫)的精采活動內容,會中邀請3位重量級企業人士分別從不同產業出發,拉開歷史縱軸,暢談全球在地化,揭開21世紀競爭力的祕訣。
黃日燦(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台北分所主持律師暨大中華業務主持人):台灣大學法律系、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1970年末期大陸開放外資時,即代表歐美跨國企業,參與談判多項重大投資案,在紐約、香港及台北執業多年。所屬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在全球4大洲有2,200多名執業律師。
我想以法律事務所的觀點來談全球化。我1975年從台大法律系畢業,隔年拿到執業資格;1983年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紐約州執業資格,那時到現在2、30年間,正好是跨國企業把業務推向海外、尋求在地化的歷程。
這有2層意義。其一是我有機會見證法律事務所隨企業經營模式產生的改變,其二就是拿到哈佛博士時,我很認真地以為自己將來會以教書為業,但20多年來從未實現過。所以我一再提醒年輕人,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一定」會做的事情,很多到老也沒法完成。
全球在地化,用心看穿顧客
「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著重把自己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球,後者則更用心想要「看穿」每個顧客,不只推銷,而是試圖把適合的產品送到適合的人手中。這是門大學問,就如所有商科科目中,以行銷學最為困難。因為它變幻莫測,也沒有一定規則可循。
要了解這門由不同文化、社會階層和品味所組合而成的學問,你必須隨時充實新知。想要和某個地區的人做生意,就得先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讓自己變成他們。
同樣問題來到法律圈,會是更大的挑戰。很多人說,「世界是平的」,我們有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企業,但並沒有人能夠說出一套「全球化法律」。法律象徵國家主權,只能是地方性的,所以律師的適應能力格外重要,我們要了解當地法律,卻也要了解全球跑透透的客戶。
現在眾達已經是全球前5大、擁有上千名律師的國際法律事務所,但在1986年,整個事務所律師加起來,還不到100名,其中只有2位派駐亞洲,都是美國人;可是到今天,眾達光在亞洲據點就有250位律師負責業務。20年間,隨著企業遠征各地腳步,服務的客戶也從本地人、適用本地法,到近10多年來,業務已經遍佈全世界。
這是20年來法律事務所型態的轉變,21世紀的世界真的已經是平的了,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挑戰,思維也要隨之改變。所以,下次要否決一個念頭之前,請換個角度,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它在變動的世界裡,會不會產生新的意義。
鍾國強(花旗商業銀行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暨商業銀行處處長):香港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職於香港匯豐銀行、中國銀行,1998年加入花旗銀行,具英國、加拿大、香港等地豐富的外派經驗。
「全球化」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也許從下列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端倪。20年前,已開發國家有14%的製造業在開發中國家完成,20年後的今天,比例升高到40%,世界銀行預估,20年後,這個比例將會再升高到65%。
這項數字躍升的背後,代表的是龐大的商業推力。拜發達的通訊之賜,國與國間的疆界輕易被打破了,開發中國家對已開發國家輸出低廉的勞力,更多人有能力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第3世界國家的中產階級也在快速壯大中。同樣是世界銀行的預估,到2030年,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人數將從目前的4億人口快速增加到12億。閉上眼睛想像,像中國擁有10多億龐大人口的國家,如果全數擁有中產階級的消費力道,商業上的意義會有多驚人。
這就是我們身處的時代,全球化效應無孔不入,改寫了世界經濟運作的模式。在今天,沒有人可以大聲說「因為我不是微軟員工,所以他們怎麼推銷Windows作業系統與我無關」,因為你確確實實被影響了。
在地化:更知道自己是誰
和全球化互補的名詞是在地化(Localization),這代表我們要更了解自己的產品、更知道自己是誰,如果沒有這樣的視野,在國際市場中,無疑會舉步維艱。
為了在市場上勝出,跨國企業得對本土文化小心翼翼。大者如麥當勞前進伊斯蘭世界後,豬肉漢堡也得入境隨俗地改頭換面;NIKE在1997年推出的AIR BAKIN氣墊鞋,更因為後跟火焰標誌“AIR”看起來很像回教真神「阿拉(Allah)」,而遭抗議。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跨國抗爭最後在NIKE公開道歉、將球鞋全數回收作結,充分顯示地區力量在商業市場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股潮流下,跨國企業必須對當地文化具高度敏感才能生存。此外別忘了,教育也扮演全球化和在地化間連結的關鍵角色──持續學習,才有建立區域市場的本錢。至於像花旗這種在亞洲擁有龐大市場的外商集團,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追求業績之外,企業有義務擔負社會責任,協助亞洲國家技術轉移,才能讓全球化的美好落實到每個人生活中。
林群(光寶科技總財務長):美國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長達20年以上跨國工作經驗,曾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荷蘭銀行、J.P. Morgan,現掌管光寶8億美元的資產,同時兼任公司發言人。
要談「國際化」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分享我自身的經驗。我在台灣出生,近半個世紀以來累計到過97個國家,光是美國,我就去過40州,這大概是為什麼要談國際經驗,我的觀察可能對大家有點用處(笑)。
在我看來,國際企業全球布局分為幾個階段。1980~1990年代著眼「全球化」,目標是提高市佔率,也許在上海、北京廣設分公司,但人力和財務資源的控制權仍在總公司手上。
漸漸地,分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經營重心逐漸下放,企業策略的著眼點也從純粹提高市佔率,到提高利潤。21世紀企業經營已經打破國際疆界,他們會在全世界尋找最好的人才,正式進入「全球在地化」階段,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碩士後,我先後加入DEC(後來被康柏電腦併購了,但在當時可是像Google一樣酷的公司)、AT&T等幾家科技公司,直到1998年前後,才初次回台灣工作。
視野國際化,才能永續成長
在台灣我見到許多跨國公司為融入本土所做的努力。如J. P. Morgan(摩根大通銀行)台灣分公司員工,一律被要求會說流暢的中英文,公司同時致力培養本土分析師、建立台灣研究團隊,這些舉動,不但讓J. P. Morgan被票選為在台最受尊敬的證券公司,獲利率也向上跳升3倍。
直到赴光寶任財務長,我開始參與「全球在地化」的經營理念。光寶在台灣以生產LED起家,高階主管背景卻十分多元:總行銷長來自新加坡、品管最高主管是美國人、業務總經理則來自英國。除此之外,依各地區的特性,每個總部有偏重的業務內容,舉辦的活動也不同,這樣彈性的做法,讓近3年光寶的營運利潤成長130%。
《Cheers》雜誌獨家收錄由史丹佛大學、劍橋大學、東京大學參與的「國際文化探索與交流在亞洲計畫」(International Discovery and Exchange in Asia project,簡稱為IDEA計畫)的精采活動內容,會中邀請3位重量級企業人士分別從不同產業出發,拉開歷史縱軸,暢談全球在地化,揭開21世紀競爭力的祕訣。
黃日燦(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台北分所主持律師暨大中華業務主持人):台灣大學法律系、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1970年末期大陸開放外資時,即代表歐美跨國企業,參與談判多項重大投資案,在紐約、香港及台北執業多年。所屬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在全球4大洲有2,200多名執業律師。
我想以法律事務所的觀點來談全球化。我1975年從台大法律系畢業,隔年拿到執業資格;1983年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同年獲得紐約州執業資格,那時到現在2、30年間,正好是跨國企業把業務推向海外、尋求在地化的歷程。
這有2層意義。其一是我有機會見證法律事務所隨企業經營模式產生的改變,其二就是拿到哈佛博士時,我很認真地以為自己將來會以教書為業,但20多年來從未實現過。所以我一再提醒年輕人,年輕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一定」會做的事情,很多到老也沒法完成。
全球在地化,用心看穿顧客
「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著重把自己國家的產品和服務推向全球,後者則更用心想要「看穿」每個顧客,不只推銷,而是試圖把適合的產品送到適合的人手中。這是門大學問,就如所有商科科目中,以行銷學最為困難。因為它變幻莫測,也沒有一定規則可循。
要了解這門由不同文化、社會階層和品味所組合而成的學問,你必須隨時充實新知。想要和某個地區的人做生意,就得先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甚至讓自己變成他們。
同樣問題來到法律圈,會是更大的挑戰。很多人說,「世界是平的」,我們有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企業,但並沒有人能夠說出一套「全球化法律」。法律象徵國家主權,只能是地方性的,所以律師的適應能力格外重要,我們要了解當地法律,卻也要了解全球跑透透的客戶。
現在眾達已經是全球前5大、擁有上千名律師的國際法律事務所,但在1986年,整個事務所律師加起來,還不到100名,其中只有2位派駐亞洲,都是美國人;可是到今天,眾達光在亞洲據點就有250位律師負責業務。20年間,隨著企業遠征各地腳步,服務的客戶也從本地人、適用本地法,到近10多年來,業務已經遍佈全世界。
這是20年來法律事務所型態的轉變,21世紀的世界真的已經是平的了,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挑戰,思維也要隨之改變。所以,下次要否決一個念頭之前,請換個角度,思考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它在變動的世界裡,會不會產生新的意義。
鍾國強(花旗商業銀行台灣區董事總經理暨商業銀行處處長):香港大學企管系畢業,曾任職於香港匯豐銀行、中國銀行,1998年加入花旗銀行,具英國、加拿大、香港等地豐富的外派經驗。
「全球化」究竟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也許從下列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端倪。20年前,已開發國家有14%的製造業在開發中國家完成,20年後的今天,比例升高到40%,世界銀行預估,20年後,這個比例將會再升高到65%。
這項數字躍升的背後,代表的是龐大的商業推力。拜發達的通訊之賜,國與國間的疆界輕易被打破了,開發中國家對已開發國家輸出低廉的勞力,更多人有能力享受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第3世界國家的中產階級也在快速壯大中。同樣是世界銀行的預估,到2030年,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人數將從目前的4億人口快速增加到12億。閉上眼睛想像,像中國擁有10多億龐大人口的國家,如果全數擁有中產階級的消費力道,商業上的意義會有多驚人。
這就是我們身處的時代,全球化效應無孔不入,改寫了世界經濟運作的模式。在今天,沒有人可以大聲說「因為我不是微軟員工,所以他們怎麼推銷Windows作業系統與我無關」,因為你確確實實被影響了。
在地化:更知道自己是誰
和全球化互補的名詞是在地化(Localization),這代表我們要更了解自己的產品、更知道自己是誰,如果沒有這樣的視野,在國際市場中,無疑會舉步維艱。
為了在市場上勝出,跨國企業得對本土文化小心翼翼。大者如麥當勞前進伊斯蘭世界後,豬肉漢堡也得入境隨俗地改頭換面;NIKE在1997年推出的AIR BAKIN氣墊鞋,更因為後跟火焰標誌“AIR”看起來很像回教真神「阿拉(Allah)」,而遭抗議。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跨國抗爭最後在NIKE公開道歉、將球鞋全數回收作結,充分顯示地區力量在商業市場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股潮流下,跨國企業必須對當地文化具高度敏感才能生存。此外別忘了,教育也扮演全球化和在地化間連結的關鍵角色──持續學習,才有建立區域市場的本錢。至於像花旗這種在亞洲擁有龐大市場的外商集團,究竟該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追求業績之外,企業有義務擔負社會責任,協助亞洲國家技術轉移,才能讓全球化的美好落實到每個人生活中。
林群(光寶科技總財務長):美國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長達20年以上跨國工作經驗,曾任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荷蘭銀行、J.P. Morgan,現掌管光寶8億美元的資產,同時兼任公司發言人。
要談「國際化」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分享我自身的經驗。我在台灣出生,近半個世紀以來累計到過97個國家,光是美國,我就去過40州,這大概是為什麼要談國際經驗,我的觀察可能對大家有點用處(笑)。
在我看來,國際企業全球布局分為幾個階段。1980~1990年代著眼「全球化」,目標是提高市佔率,也許在上海、北京廣設分公司,但人力和財務資源的控制權仍在總公司手上。
漸漸地,分公司規模越來越大,經營重心逐漸下放,企業策略的著眼點也從純粹提高市佔率,到提高利潤。21世紀企業經營已經打破國際疆界,他們會在全世界尋找最好的人才,正式進入「全球在地化」階段,我的經驗,也是如此。
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碩士後,我先後加入DEC(後來被康柏電腦併購了,但在當時可是像Google一樣酷的公司)、AT&T等幾家科技公司,直到1998年前後,才初次回台灣工作。
視野國際化,才能永續成長
在台灣我見到許多跨國公司為融入本土所做的努力。如J. P. Morgan(摩根大通銀行)台灣分公司員工,一律被要求會說流暢的中英文,公司同時致力培養本土分析師、建立台灣研究團隊,這些舉動,不但讓J. P. Morgan被票選為在台最受尊敬的證券公司,獲利率也向上跳升3倍。
直到赴光寶任財務長,我開始參與「全球在地化」的經營理念。光寶在台灣以生產LED起家,高階主管背景卻十分多元:總行銷長來自新加坡、品管最高主管是美國人、業務總經理則來自英國。除此之外,依各地區的特性,每個總部有偏重的業務內容,舉辦的活動也不同,這樣彈性的做法,讓近3年光寶的營運利潤成長130%。
至於缺乏溝通、核心價值觀差異,則是企業跨國經營的最大挑戰。記住,光是據點全球化,並不等於Glocalization,將視野提升到國際層次,才是永續成長的關鍵。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