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職場5大預言


Cheers第076期2007/01/01盧智芳


預言1.小心,開店容易倒
 
創業永遠是上班族心中的夢,但行動前,請正視風險升高的現實。根據經濟部的《中小企業白皮書》,2005年新設中小企業數高達125,313家,創下新高。但是新設中小企業出口值佔全部中小企業出口的比重,卻降到歷年最低點。顯然創業訴求都集中在內需市場。
 
然而與此同時,內需市場卻成長趨緩。去年主計處指出,2006年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只有1.5%,比前兩年都低。今年雖預估可以回升到3%,但隨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以及台商外移效應,內需市場將無法避免出現人口數量上的結構限制。
 
此外,從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中發現,2005年,平均每戶家庭收入為108.2萬元,只比前一年增加0.7%;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增加0.37%,只比前一年多出3,325元。台灣大多數家庭的口袋這一年都沒有變深。另一項數據則直接顯示老闆愈來愈不容易當。2005年中小企業雇主比前一年大幅減少8千多人,除了企業走向大型化整併,經營不善遭到淘汰也是主因。
 
雖然創業風險上升,但並不等同於不能創業,而是心態上必須做好準備。創業從外銷逐步朝內需發展,與微型創業、服務業創業盛行有關。然而,雖然從內需出發,但創業家一定要有「台灣市場是起點,不是終點」的想法。「小島居民更要把世界當成家,」成功創造「法蘭瓷」品牌揚名國際的法蘭瓷董事長陳立恆認為。
 
「台灣市場是很好的試金石,」陳立恆說,因為極度競爭、消費者極度挑剔。若是能得到市場肯定,「不必特別思考如何“go global”(全球化), global people come to you(全球客戶自然來找你),」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前提是,即使是小本經營,都要在差異化與細節上嚴格要求,才有機會踏出台灣。
 
另一種準備則是資金控管。市場愈競爭,更要妥善管理財務風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財務金融服務團,提供免費輔導診斷,是新創事業主應該善加利用的資源。


預言2.到大陸加入跨國企業
 
2007年,外派仍然是個重要議題嗎?答案絕對是“Yes!”但是外派的形式與條件,跟過去顯著不同。高階人力仲介機構、經緯智庫總經理許書揚從今年看出兩大變化:首先,外派工作的來源,不再限於科技業,金融業、服務業、甚至傳統產業都出現新的外派需求。
 
尤以金融業為代表。中國大陸加入WTO後,承諾2006年12月要全面開放外資銀行業務。目前立法院已經初審通過解除台灣銀行業登陸投資限制,但在完成立法前,本地銀行只能鴨子滑水。至於外商銀行早已大肆布局,從台灣調派人手成為因應擴張方式之一。
 
許書揚觀察,不少女性主管主動加入這波外派行列。「過去外派都是男性天下,但金融業造就女性舞台,」他說。她們普遍有7、8年經驗,具備經理以上職級,願意克服家庭問題到大陸征戰。
 
除了企業內外派,許書揚發現,去年下半年起,愈來愈多全球知名企業直接到台灣找人,甚至包括冷門的工程顧問業、石化業。
 
大陸仍然是最大機會集中地。因此另一項重要指標,是兩岸薪資水準此消彼長的拉扯。


大陸中高階主管薪資凌駕台灣
 
在大陸主要城市,除了應屆畢業生起薪仍大幅低於台灣(約人民幣2至3千元)外,中階或高階主管薪資都有凌駕台灣的態勢。「30歲人事經理拿1萬5人民幣(約新台幣6萬元),35歲拿2萬人民幣(約新台幣8萬元)很平常,」許書揚舉例。
 
大陸網站「中國財經信息網」去年12月報導未來年薪上看百萬人民幣的6種工作,包括奢侈品銷售總監、中國區市場總監、高級財務總監、酒店高級管理人員、外資銀行主管、製造業廠長。
 
當台灣企業外派待遇不斷向下修正,大陸搶手人才薪資則以2位數上揚,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愈來愈多台灣人以“local hire”(當地雇用)的方式跨海工作,取代過去「台幹」的模式。


預言3.“好”公司照樣被購併
 
外資購併台灣企業去年造成強烈震撼,有3萬人必須面對「本國頭家」變「外國老闆」的處境。在購併風仍方興未艾下,今年這個數字將繼續飆高。過去被購併的企業,大多有經營不善或體質欠佳的問題,但現在「好公司」一樣可能成為被購併的對象,即使在龍頭企業工作,也不等於有護身符,能自外於這股購併風潮。
 
外資選在此時搶進台灣,有幾項原因:一方面,由國際私募基金組成的熱錢,在全球搜尋投資標的,像台灣、韓國這些正要脫離開發中進入已開發的國家,是他們眼中風險低、投資報酬高的新興市場。
 
台灣與大陸的競合關係,是另一項誘因。外資看重的是,如何借重台灣人才拓展對大陸的布局。而對台灣的賣方企業來說,不管是藉由引進外資突破投資大陸限制,或是單純只想將事業化作現金、落袋為安,都提供外資更多介入的空間。
 
接下來是誰?只要體質不差,又有改善空間,被市場低估的企業,例如大型金控公司、電信產業、不動產業,甚至是傳統內需型的企業集團,都可能引起外資的興趣。被外資購併,對員工不見得一定是壞事。處理過不少購併案中勞資爭議的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律師朱瑞陽觀察,外商比較守法,因為他們比本地企業更不樂見勞資糾紛,所以與員工協商時,通常願意提供優於法律的保障條件。員工留任後,待遇確實也可能變好。
 
但是新飯碗捧不捧得住、能捧多久,卻是最大的變數。像英國渣打銀行用12億美元購併新竹商銀,收購價高達淨值2.3倍,被視為本土銀行接軌國際的成功案例。不過,去年底,卻有近百名員工在新竹商銀股東會門口抗議,要求結算年資並全部留任,簽訂團體協約。
 
雙方僵持不下的原因,在於員工堅持購併後結清年資不乏前例,如花旗銀行購併華僑銀行。但渣打銀行認為員工全員留任,與其他購併案不同,沒有結清必要。渣打購併新竹商銀仍有後續發展,但面對外資購併來勢洶洶,個人只有未雨綢繆,變成國際企業需要的人才,這波變局才能產生正面意義,成為「短空長多」的生涯挑戰。


預言4.中高階主管身價看漲
 
2007年,有戰鬥力的中、高階主管將變得奇貨可居。去年10月,萬寶華人力資源公司(MANPOWER Inc.)針對全球26個地區,調查32,000名雇主,發現29%的企業雇主比過去半年更希望聘雇符合需求的中高階人才,25%的雇主已經付出比去年更高的薪水來吸引這群人。
 
其中又以亞太地區薪資漲幅最高。即使台灣這一年來飽受經濟不景氣與政治紛爭之苦,受訪880位企業主中,仍有22%對中高階人才的需求增加,在爭奪激烈下,18%的雇主透過提高薪水搶人。
 
主管人才供不應求,有世代面與環境面的因素。美國華頓商學院的網路週刊《華頓知識在線》指出,美國愈來愈多年輕人對升遷不感興趣,他們雖然努力工作,有企圖心,但是寧願生涯曲線維持穩定,也不想往上爬,背負更多責任。這篇報導分析,權力跟職位愈來愈不能發揮過去般的激勵效果。因為這個世代愈來愈重視工作外的價值,例如家庭生活與志願服務。
 
美國紐約研究機構Family and Work Institute在2002年時曾對戰後嬰兒潮的下一代,也就是所謂「X世代」、「Y世代」大學畢業後的年輕人做調查,只有52%受訪者願意追求扛更多責任的工作,這個比例在1992時是68%。女性減少得更明顯,從57%下降到36%。

在全球化的挑戰下,企業對中高階主管的需求不僅是量的增加,更脫離以往線性、可預測的模式,沒時間再等待人才循序漸進。


培養人才也要快轉
 
「台灣以前從來沒有不景氣過,主管都是按部就班慢慢成熟起來的,」萬寶華台灣總經理李崇領回憶。而且管理職薪水高,早年幾乎是人才第一選擇。可是現在情況完全不同,競爭情勢一夕之間改變,企業得立即因應。再加上,「即使走專業職,待遇也不錯,」李崇領分析,年輕人眼中,當SOHO族或自由接案人未必是條遜色的路。
 
李崇領預估,未來3、5年內,這種失衡情形都很難改變。
 
企業只好以「快轉」(fast track)方式培養人才。台灣英飛凌總經理尹懷鹿說,全球英飛凌有一項行之有年的“young talent”計劃,特別鎖定年資7年以下的年輕員工,每年從世界各地挑出20餘人,到不同國家開會、上課,做1年的訓練,今年台灣被選入2名。去年12月他們到台灣來時,亞太區主管齊聚一堂,重視的程度令尹懷鹿驚訝。「現在企業變動太快,要培育都來不及,」他說,只能把起點拉得愈早愈好。
 
可以預見,2007年仍是主管人才身價看揚的一年。


預言5.愈窮愈忙
 
日本趨勢觀察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去年在台灣引起廣泛討論。因為它勾起所有人心底的恐慌:有錢人變得愈有錢,一旦落入社會底層,就很難翻身。

無獨有偶,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李誠針對台灣「窮忙」現象的初探性研究,呼應了大前研一的觀察。李誠歸納台灣全職員工在工時與工資關係上的變化,發現從1985年之後,工資愈高的人,工時愈短;工資愈低者,工時愈長,逐漸轉為一個「富閒」、「窮忙」的社會。
 
這樣的差異,不只見於白領與藍領階級間。李誠發現白領與白領之間同樣也有。例如事務與商業管理員,時薪最高前10%的人,工時比時薪最低10%的人短。
 
「富閒窮忙」與「富忙窮閒」的差異在哪裡?李誠注意到,美國現在的狀況正好與台灣相反。美國在1990年後進入「富忙窮閒」階段,因為知識經濟時代來臨,造成知識工作者薪資高,但使用腦力而非體力,工時反而相對長。「窮閒」則源於低薪勞動工作大量外移,導致機會減少,縮短平均工時。
 
然而,美國的狀況比較容易透過政策改善,因為低所得者至少有時間接受教育訓練,提升人力資本。在台灣「富閒窮忙」的環境中,高工時的低薪員工為了生計,連休閒都有困難了,更別說要學習進修。「長期來講,所得會更不公平,」李誠指出。
 
李誠的另一項發現,是2000年後,受薪階級所得明顯兩極化。時薪最高前60%的就業人口比例增加,但60%到30%間比例減少,時薪最低的30%就業人口比例上升。李誠認為,這反映出台灣勞動市場中,中產階級的危機:「優質工作」流失。儘管年輕人最大的就業量已轉往商業與服務業,但顯然服務業創造的高價值工作還不夠多。
 
對上班族來說,這些數字呈現出了最殘酷的現實:個人要自救,只有不斷維持競爭力,不要掉入惡性循環,尤其是「愈窮愈忙」,將變成最難擺脫的魔咒。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清晨6:51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0 意見:

張貼留言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