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對立減少 經濟卻是人民的痛

天下雜誌第364期2007/01/17李雪莉.汪文豪
《天下》2007年國情調查出爐,呈現經濟走弱、社會回穩截然不同的走向。展望2007,民眾對於個人的生計與台灣經濟發展,比往年有更多的焦慮、不滿與無力感。
貧富差距的惡化 歷史新高
高達86.9%的民眾,認為台灣貧富差距比以前更嚴重,創下6年來的新高。6年來,貧富差距以「階梯狀」急速增加。2002年時,認為貧富差距很嚴重,有61.3%,而今年又較2004的75%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高達近9成。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去年國內低收入戶數與人數,雙雙創下新高,低收入戶人數達21萬2千人。而過去6年,每年平均新增1萬3千8百多人,淪為低收入戶。
研究國際趨勢的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認為中產階級向貧、富兩端擴散,台灣媒體也跟著討論「中產階級消失中」的現象。其實民眾對於「窮人變多了」的感受,卻更強烈。貧富差距可說是這幾年最惡化的議題。
展望未來1年的經濟狀況,看壞的人也比看好的人多,分別是26.7%與17.7%。民眾對未來的經濟環境沒有把握。也因此,有63.5%,相當每3位民眾中,就有2位擔心自己與親友在不久的將來會失業。雖然行政院長蘇貞昌不斷強調今年是「大投資、大溫暖」的施政啟動年,有信心挑戰今年經濟成長率4.6%,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16,886美元,但民間顯然沒有政府來得有信心。
人民對經濟發展很關心,卻同時感到無力。今年的調查顯示,高達63.1%的民眾,不滿意台灣經濟的表現。如果拉開時間的軸,過去6年,民眾對經濟表現最不滿意的始點是在2003年,當時超過79%的人對經濟表現不滿,但之後,2004與2005兩年滿意度回升,2005年時,對經濟不滿意的只有5成3。但這種反轉卻只維持2年,到2006與2007年又增加到6成3。
經濟不振不只是台灣的問題。包括南韓、日本都力圖振作。特別是全球化後,各國同時面對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經濟磁吸,而各國也被迫面對產業升級與轉型。但台灣有其獨特的問題,在於兩岸糾葛不清的政治歷史,影響台灣在兩岸政策的走向。
在問及台灣經濟是否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抱持正反態度的比例各有4成6左右,比例都相當高。顯示台灣社會對兩岸經貿發展仍存在極大的認知差距。但矛盾的是,當問及民眾是否要開放兩岸政策,卻是一面倒要放寬。有55.5%的民眾認為應大幅放寬或政府應完全不要管,20.3%認為維持現狀即可,只有6.7%的人認為應該緊縮。
長期以來,政府對於投資中國一直是態度曖昧、偏向管制,而民間則是一頭熱在中國投資。兩極的民意,使政府無法做出明確的決策。「但政府的天職就是要做出困難的決定,不能就放在那裡不碰,不跟外界對話,」一位大學教授表示。
社會與人力資本的增加
經濟與兩岸議題上,民眾有深度隱憂,然而,在社會力上,台灣卻蓄積著正面的能量。許多人民決定站出來,改善社會。過去1年,有3成4的人曾經當過志工或參與公益活動;計劃在新的1年裡,投入志工活動的比例則高達40.5%。這顯示台灣內部蘊藏著豐厚的人力資本,政府應好好運用。
此外,《天下》國情調查顯示,台灣社會的撕裂並不如多數媒體與政治人物所描繪的——因為統獨問題,社會的對立增加;在統獨議題上,過去6年來,希望維持現狀的民眾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從52%增加為63%;而支持獨立或統一的人都約13%,且較6年前降低6個百分點。顯示台灣在統獨議題上極端的人減少了,而中間的人增加了。
「過去一年,台灣社會出現嚴重的對立與衝突,不管轉到哪台電視政論節目,你都覺得台灣怎麼那麼撕裂,」一位剛從哈佛進修回國的政治人物說道。但這種媒體上的印象可能只是假象。以近來高鐵通車為例,有人以「中國豬滾回去」的說法,痛罵消基會發起的拒搭高鐵活動。東吳政治系教授盛治仁認為,「其實只有一%的人這樣看問題,只是,一旦變成新聞,就有放大的效果。」
對未來迷惘
不論是經濟力或社會力,整體而言,受訪民眾對台灣未來是否樂觀呢?悲觀的民眾達41.6%比去年略增,略高於36.4%的樂觀者。
分析悲觀的情緒之所以增加,可能與台灣人民對於國家未來的方向,感到有些茫然有關。特別是人民對領導國家走向的2大政黨、對2008年可能帶領國家的政治明星,都感到失望。
首先,人民對執政與在野的2大黨去年的表現,都打了很差的分數。在總分10分的情況下,民進黨平均只得了3.8分,國民黨平均只比民進黨多不到1分,得了四4.7分。
許多中產階級的共同心聲是,台灣的政黨政治是負面競爭,兩黨都在比爛。高達50%的民眾認為,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是「政黨惡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次有43.3%的民眾,認為「經濟發展遲緩、貧富差距拉大」是台灣最大危機。
民眾普遍認為執政黨要為台灣目前的政經情況不明,負起責任。33.8%的民眾認為,執政黨必須負起責任,其次有18.7%認為總統陳水扁必須負責,但出問題時備受壓力的行政院,則只佔1.2%。認為執政團隊要負責的總數相加過半數。
看壞下一代的前途
更令人憂心的是,民眾對下一代的未來缺乏信心。調查顯示,有近7成的人認為,現在的教育無法讓下一代向上提升、過更好的生活;而高達5成5的受訪者看壞下一代的前途。
而近來討論最熱烈的教育議題,「一綱一本」,民眾與政府也無共識。有高達75.5%的受訪者,贊成使用統一版本的教科書,顯見目前「一綱多本」的教學方式,帶給家長與學生許多困擾。「一綱多本」的政策原本要達到的是多元與壓力的疏解,但結果卻相反,致使學生壓力倍增。
對下一代未來沒信心,並不是一味地對台灣的教育體系沒信心,而是凸顯民眾對某些教育政策及整體國家競爭力的憂心。問到民眾是否考量讓下一代到大陸受教育時,高達6成5的民眾回答不會,但也有25.6%的民眾考慮要讓下一代去大陸受教育。
2008候選人普遍執政能力不足
而民眾對於檯面上的政治領導人,也就是有可能代表各黨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的幾位候選人,包括馬英九、王金平、連戰、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游錫?,是否滿意,是否能帶領台灣走出泥淖?
結果,在總分100分的情況下,大家得分都不高。馬英九得65分最高,其次是蘇貞昌的57.2分、謝長廷的54.3分、王金平的54.2分。4位都在領先群,但整體得分並不高。馬英九雖然領先,幅度不大。而得分50分以下的候選人,分別為呂秀蓮的49.1分、連戰的47.2分與游錫?的39.9分,大家差距都不大。
此外,若深入分析幾位可能的候選人在「清廉」、「了解並關心人民生活」、「國際觀」、「有清楚的治國目標與方向」、「領導能力」等指標得分,馬英九均領先其他可能的總統候選人,唯獨在「執行魄力」一項上,蘇貞昌領先馬英九,顯見蘇貞昌做事「衝衝衝」的形象,深入民心,勝過馬英九「溫良恭儉讓」的形象。盛治仁指出,若未來馬英九遇上的競爭對手是蘇貞昌,執行魄力將會是他要面對的挑戰。
此外,上述指標中,有個重要的發現是,人民普遍對於這些政治明星的治國方向、領導力、執行力,給予不高的評價,最高也只有15%。整體而言,希望明年總統大選能夠政黨輪替的比例達51%,這表示多數民眾對執政黨成績不滿,相信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認為再多的權力會招攬更多的腐敗。
但也有2成3的民眾認為人選最重要,顯示未來的選舉,人選還是關鍵,而過程將有一番肉搏戰,不會是一面倒的情形。2大黨政治人物執政與領導能力的不足,相當程度解釋與反映台灣民眾對現在與未來的悲觀。
2007的國情調查,彰顯台灣人民與社會的潛在實力,但同時凸顯了國家現在及未來領導人並沒有為人民投射更好的經濟與生活的未來。執政黨在未來一年必須更加認真,贏回人民的信心,而要競選總統大位的兩黨候選人,也必須為國家未來走向提出更具體的方向。
2007年國情調查說明
「2007年國情調查」是針對全國年齡在18歲以上的國民,以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後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自2006年12月27日起至2007年1月9日為止。總成功樣本數為1070筆,當信心水準在95%時,抽樣誤差為正負3個百分點。
調查執行:許癸鎣、李昆昇、于秉弘。
研究國際趨勢的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認為中產階級向貧、富兩端擴散,台灣媒體也跟著討論「中產階級消失中」的現象。其實民眾對於「窮人變多了」的感受,卻更強烈。貧富差距可說是這幾年最惡化的議題。
展望未來1年的經濟狀況,看壞的人也比看好的人多,分別是26.7%與17.7%。民眾對未來的經濟環境沒有把握。也因此,有63.5%,相當每3位民眾中,就有2位擔心自己與親友在不久的將來會失業。雖然行政院長蘇貞昌不斷強調今年是「大投資、大溫暖」的施政啟動年,有信心挑戰今年經濟成長率4.6%,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16,886美元,但民間顯然沒有政府來得有信心。
人民對經濟發展很關心,卻同時感到無力。今年的調查顯示,高達63.1%的民眾,不滿意台灣經濟的表現。如果拉開時間的軸,過去6年,民眾對經濟表現最不滿意的始點是在2003年,當時超過79%的人對經濟表現不滿,但之後,2004與2005兩年滿意度回升,2005年時,對經濟不滿意的只有5成3。但這種反轉卻只維持2年,到2006與2007年又增加到6成3。
經濟不振不只是台灣的問題。包括南韓、日本都力圖振作。特別是全球化後,各國同時面對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經濟磁吸,而各國也被迫面對產業升級與轉型。但台灣有其獨特的問題,在於兩岸糾葛不清的政治歷史,影響台灣在兩岸政策的走向。
在問及台灣經濟是否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抱持正反態度的比例各有4成6左右,比例都相當高。顯示台灣社會對兩岸經貿發展仍存在極大的認知差距。但矛盾的是,當問及民眾是否要開放兩岸政策,卻是一面倒要放寬。有55.5%的民眾認為應大幅放寬或政府應完全不要管,20.3%認為維持現狀即可,只有6.7%的人認為應該緊縮。
長期以來,政府對於投資中國一直是態度曖昧、偏向管制,而民間則是一頭熱在中國投資。兩極的民意,使政府無法做出明確的決策。「但政府的天職就是要做出困難的決定,不能就放在那裡不碰,不跟外界對話,」一位大學教授表示。
社會與人力資本的增加
經濟與兩岸議題上,民眾有深度隱憂,然而,在社會力上,台灣卻蓄積著正面的能量。許多人民決定站出來,改善社會。過去1年,有3成4的人曾經當過志工或參與公益活動;計劃在新的1年裡,投入志工活動的比例則高達40.5%。這顯示台灣內部蘊藏著豐厚的人力資本,政府應好好運用。
此外,《天下》國情調查顯示,台灣社會的撕裂並不如多數媒體與政治人物所描繪的——因為統獨問題,社會的對立增加;在統獨議題上,過去6年來,希望維持現狀的民眾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從52%增加為63%;而支持獨立或統一的人都約13%,且較6年前降低6個百分點。顯示台灣在統獨議題上極端的人減少了,而中間的人增加了。
「過去一年,台灣社會出現嚴重的對立與衝突,不管轉到哪台電視政論節目,你都覺得台灣怎麼那麼撕裂,」一位剛從哈佛進修回國的政治人物說道。但這種媒體上的印象可能只是假象。以近來高鐵通車為例,有人以「中國豬滾回去」的說法,痛罵消基會發起的拒搭高鐵活動。東吳政治系教授盛治仁認為,「其實只有一%的人這樣看問題,只是,一旦變成新聞,就有放大的效果。」
對未來迷惘
不論是經濟力或社會力,整體而言,受訪民眾對台灣未來是否樂觀呢?悲觀的民眾達41.6%比去年略增,略高於36.4%的樂觀者。
分析悲觀的情緒之所以增加,可能與台灣人民對於國家未來的方向,感到有些茫然有關。特別是人民對領導國家走向的2大政黨、對2008年可能帶領國家的政治明星,都感到失望。
首先,人民對執政與在野的2大黨去年的表現,都打了很差的分數。在總分10分的情況下,民進黨平均只得了3.8分,國民黨平均只比民進黨多不到1分,得了四4.7分。
許多中產階級的共同心聲是,台灣的政黨政治是負面競爭,兩黨都在比爛。高達50%的民眾認為,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是「政黨惡鬥,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其次有43.3%的民眾,認為「經濟發展遲緩、貧富差距拉大」是台灣最大危機。
民眾普遍認為執政黨要為台灣目前的政經情況不明,負起責任。33.8%的民眾認為,執政黨必須負起責任,其次有18.7%認為總統陳水扁必須負責,但出問題時備受壓力的行政院,則只佔1.2%。認為執政團隊要負責的總數相加過半數。
看壞下一代的前途
更令人憂心的是,民眾對下一代的未來缺乏信心。調查顯示,有近7成的人認為,現在的教育無法讓下一代向上提升、過更好的生活;而高達5成5的受訪者看壞下一代的前途。
而近來討論最熱烈的教育議題,「一綱一本」,民眾與政府也無共識。有高達75.5%的受訪者,贊成使用統一版本的教科書,顯見目前「一綱多本」的教學方式,帶給家長與學生許多困擾。「一綱多本」的政策原本要達到的是多元與壓力的疏解,但結果卻相反,致使學生壓力倍增。
對下一代未來沒信心,並不是一味地對台灣的教育體系沒信心,而是凸顯民眾對某些教育政策及整體國家競爭力的憂心。問到民眾是否考量讓下一代到大陸受教育時,高達6成5的民眾回答不會,但也有25.6%的民眾考慮要讓下一代去大陸受教育。
2008候選人普遍執政能力不足
而民眾對於檯面上的政治領導人,也就是有可能代表各黨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的幾位候選人,包括馬英九、王金平、連戰、蘇貞昌、謝長廷、呂秀蓮、游錫?,是否滿意,是否能帶領台灣走出泥淖?
結果,在總分100分的情況下,大家得分都不高。馬英九得65分最高,其次是蘇貞昌的57.2分、謝長廷的54.3分、王金平的54.2分。4位都在領先群,但整體得分並不高。馬英九雖然領先,幅度不大。而得分50分以下的候選人,分別為呂秀蓮的49.1分、連戰的47.2分與游錫?的39.9分,大家差距都不大。
此外,若深入分析幾位可能的候選人在「清廉」、「了解並關心人民生活」、「國際觀」、「有清楚的治國目標與方向」、「領導能力」等指標得分,馬英九均領先其他可能的總統候選人,唯獨在「執行魄力」一項上,蘇貞昌領先馬英九,顯見蘇貞昌做事「衝衝衝」的形象,深入民心,勝過馬英九「溫良恭儉讓」的形象。盛治仁指出,若未來馬英九遇上的競爭對手是蘇貞昌,執行魄力將會是他要面對的挑戰。
此外,上述指標中,有個重要的發現是,人民普遍對於這些政治明星的治國方向、領導力、執行力,給予不高的評價,最高也只有15%。整體而言,希望明年總統大選能夠政黨輪替的比例達51%,這表示多數民眾對執政黨成績不滿,相信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認為再多的權力會招攬更多的腐敗。
但也有2成3的民眾認為人選最重要,顯示未來的選舉,人選還是關鍵,而過程將有一番肉搏戰,不會是一面倒的情形。2大黨政治人物執政與領導能力的不足,相當程度解釋與反映台灣民眾對現在與未來的悲觀。
2007的國情調查,彰顯台灣人民與社會的潛在實力,但同時凸顯了國家現在及未來領導人並沒有為人民投射更好的經濟與生活的未來。執政黨在未來一年必須更加認真,贏回人民的信心,而要競選總統大位的兩黨候選人,也必須為國家未來走向提出更具體的方向。
2007年國情調查說明
「2007年國情調查」是針對全國年齡在18歲以上的國民,以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後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時間自2006年12月27日起至2007年1月9日為止。總成功樣本數為1070筆,當信心水準在95%時,抽樣誤差為正負3個百分點。
調查執行:許癸鎣、李昆昇、于秉弘。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