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的戰爭

商業周刊1025期 推薦書摘2007/07


困擾中產階級的問題,不只就業機會、薪資遭到侵蝕, 公共教育體系的失敗,也讓中產階級逐漸崩毀, 中產階級的戰爭,問題遠超過任何人的想像。過去5年來,我逐漸了解政府失敗的公共政策、企業做法與政治狀況,以及這一切對社會上最大單一人口團體——中產階級造成的可怕衝擊。這雖然是以美國為背景的分析,但我知道,許多開發國家的情況一樣嚴峻。

無可否認的,我們太晚才了解「中產階級正在滅絕」,想到無效的政策、企業的行徑與政治亂象造成的後果,更是讓人難過之至,想到中產階級勞動大眾及其家人慘遭蹂躪時,我的心情更難過。這時我已經很清楚,困擾中產階級的問題不只是就業、薪資、健保與教育遭到侵蝕,問題大得超過任何人的想像。


競爭是自由企業經濟的標準。但是這些年來,企業極盡所能的減少競爭,大企業為掌握每一個機會,進行合併與整合。我們的企業領袖只在一個市場——就是勞動力市場上,繼續擁抱競爭。大企業把生產與服務轉移到海外,把工作委外,交給外國廉價的勞工市場,又大量引進外籍勞工——多半是非法移民,讓本國勞工直接跟世界每一個角落成本最低廉的勞工競爭。



為降低成本
工作委外到廉價勞動市場
工作委外、移轉到廉價外國勞工市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印度、羅馬尼亞、中國、菲律賓與其他廉價勞工市場的工人搶走了我國勞工的工作。隨著失業的故事增加,我們看到企業又有了新做法,那就是白領性質的工作委外變得很流行。

現在,委外繼續飛快增加,已經變成數千家企業確定的做法,在科技與金融服務業中十分流行,還不斷成長。2004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估計,多達1千4百萬個國內就業機會可能有委外的危險。吉爾尼顧問公司(A. T. Kearney)估計,光是金融服務業,就有50萬個工作會委外。

這是一場企業老闆對中產階級勞工的大規模攻擊,除非企業經營者良心發現,或是國會採取行動制止,否則難以遏止。但這2件事情都沒有發生,結果就是:數百萬我們的同胞失業,他們新找到的工作薪資通常比原來那份因為委外而失去的工作少。

企業領袖為工作委外辯護時宣稱,他們只對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改善效率與加強生產力有興趣。這樣甚至不是掩飾他們真正動機與目的的聰明說法,競爭力、生產力與效率,只不過是掩飾「勞工成本較低」的說法。他們在世界各地尋找成本較低的勞工,讓國內的中產階級、準中產階級,跟每小時只賺幾十美分、或是每天只賺幾美元的勞工直接競爭,這就是他們的「效率」。

根據標準的企業與經濟衡量標準來看,美國企業的處境非常好。公司稅降到將近100年來的最低水準,2005至2006年間,企業獲利成長超過20%,占國民所得的比率,也升到40年來最高水準,美國企業正在享受歷來最繁榮的歲月(編按:台灣的集團企業營收總額,已經占國民生產毛額50%以上,從民國80年代以來呈現逐年成長)。

但是創造這一切繁榮的員工得到什麼?企業營收逐年成長,實質工資水平卻下降;生產力飛躍提高,勞工薪資占國民所得比率卻降到40年來的最低水準,與此同時,企業還在削減福利與退休金。如果這就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說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實際上就是在混亂不堪的情況下出拳,打在中產階級的心窩上。勞工的薪資和機會減少,工作委外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有些企業領袖和政客為工作外流與境內外勞增多辯護,說本國勞力不足,而且素質不夠好。但是如果是勞力不足,實質工資應該上升,而不是下降,福利與退休金即使不能成長,至少應該保持穩定。

朝野政客、大部分經濟學家、企業領袖與財經名嘴、專欄作家都支持自由貿易,說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流失到其他國家,是現代全球化經濟無法避免的結果。他們向我們保證,這種結果會促使每一個國民的生活水準提高,更可以提高世界各國的生活水準。但是,領薪水的你、開店的你、身為家庭主婦的妳,生活水準提高了嗎?



工作流失造成毀滅性影響 
高學歷可能意謂高失業
未來幾年裡,如果沒有奇蹟出現,導致迅速改變目前的企業做法和貿易政策,我們還會喪失很多工作機會。佛瑞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估計,到2015五年,總共有1360億美元的工資,會從美國流到工資比較低的國家。美國700種服務業類別中,大約有550種會受到影響,這些工作不止涵蓋製造業的工作,也包括330萬個白領服務業工作。其中最大的部門是資訊科技產業。沒錯,你記得很清楚:全力主張自由貿易的人曾經保證,失去製造業工作的幾百萬勞工,應該會在科技產業中,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今天沒有人說有哪一種產業,能提供機會給因為委外而失業的人重新就業。


佛瑞斯特機構的研究顯示,未來10年裡,下列工作需要最多勞工:
一、男女服務生
二、門房與清潔工人
三、食品前端處理
四、看護助理、醫院雜工與陪病人員
五、收銀員
六、客服代表
七、零售店員
八、有照護士
九、一般經理與作業經理
十、中等教育以上教師


其中只有2種工作需要大學學歷,其他的工作要靠在職訓練,這意味著將來我們可能面臨高學歷屈就的普遍現象,否則就是高學歷高失業。不過,顯然這些工作有一個優點,就是至少不可能委外。

企業把中產階級的工作委外,轉移到廉價的海外勞工市場,違背了企業對利益關係人的責任。公司的利益關係人不止是高階經理人、股東而已,也包括公司員工與公司所在地的城市與國家。簡單的說,所有對公司表現有貢獻的人都是利益關係人,而所有的利益關係人都應該從企業營運中得到好處,不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夠得到好處,企業必須對得起所有利益關係人。


不只是大企業,數以千計規模比較小的公司把工作委外,沒有受到注意,也沒有人報導,卻對國內勞工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很多的實例是,員工為了保住飯碗,不得不做出重大讓步,減薪、放棄假日工資和加班費,設法留住公司不要外移,但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仍然發生了。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的作者平克(Daniel Pink)說:「你必須會做外國人拿低薪做不好、電腦和軟體不能做得更快的工作。如果你是會計師,你會逐漸面臨月薪500美元的印度會計師競爭。」

宣稱委外對國家經濟有益的團體根本搞錯了,他們宣稱,流失到海外的工作機會後來會轉移到新興產業,因此失業的工人最後會在新興行業中找到好的新工作。實際情況是,在上次經濟衰退期間失去的高待遇工作,會被待遇較低產業的工作取代,不管你是軟體程式設計師、律師還是醫技人員,只要你的工作遭到委外,你的下一個工作,待遇很可能沒有你失去的工作那麼好。



助學貸款大減、利率調漲
中下階級無力送子女上大學
一想到有多少人對沉淪的教育體系似乎漠不關心,我就感到驚奇與困惑,畢竟對我而言,公共教育就是窮人翻身、提供機會,讓千百萬人從勞工階級晉升至中產階級以上的搖籃。

今天我們每年在公立學校每個孩子身上,投資8287美元,30年前的數字比現在少一半以上。一個多世代以來,教育成本增加幅度幾乎超過所有經濟指標。政客盡量找藉口不撥經費給學校、不發老師薪水、不改善每所學校每個孩子所受的教育,錢都流進官僚體系,後果已經出現。(編按:美國的人均教育經費金額全球最高。)


我們把孩子交給義務教育系統,交給一再證明無法改變、無名無形的官僚機構。教育部2005年的調查顯示,4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進展,數學能力稍有進步,事實上,全國8年級生平均閱讀能力分數比2003年降低了1分。

跟龐大的教育預算相比,學校表現的情況就更不像話。紐約市為學校系統裡的每個孩子花費11,172美元,你認為11,172美元全部都用在小孩身上嗎?差得遠了。紐約承認160億美元的教育預算中,只有40%真正用在課堂上。剩下的60%哪裡去了呢?流進官僚體系、支付行政費用和基礎建設,官僚體系分到的預算比真正用在課堂和教學資源上的還多(編按:台灣更離譜,只有4%四直接用在學生身上,其餘都用在人事開支)。

因為沒有人監看錢的流向,大筆教育經費流向官僚體系,這些錢滿足了一種人:只重視教育體系本身的需求、把師生需求擺在其次,於是最顯而易見的是嶄新舒適的活動中心、多媒體會議室,但教室裡的教具破敗凋敝。

缺乏經費的公立大學——幾乎可以說是所有的大學——常常都在開辦各種生意來賺錢,沒有生意腦袋的大多數學府就只好犧牲自主性,以換取私人捐款或企業贊助,這些「捐獻者」期待自己的錢能得到一些回報,不只是希望綜合大樓或體育館以他們的姓氏命名,也希望把他們的「品牌」放在校園顯眼的地點,好讓這些品牌逐漸打進學生的生活。

但美國企業的手法細緻多了,不會像政府的大手那麼粗魯,這隻大手習慣性的搗亂教育的過程。2006年2月8日,國會通過的赤字縮減法經過總統簽署,成為法律,不顧我們中產階級學生的教育品質進一步落後其他國家,仍然把聯邦助學貸款計畫的預算,刪掉了120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刪減紀錄。新法讓學生不能合併申請大學學貸,也把學貸利率上限提高到8.5%,在學費不斷升高之際,進一步擠壓中產和勞工階級子女籌措大學教育費用的主要來源。



企業不再從校園求才 
中產階級翻身將更困難
名記者、評論家莫耶斯(Bill Moyers)和我在節目中討論這件事,他說的事情意義很清楚:「我父母一輩子拚死拚活,卻從來沒有很多錢,但我哥哥可以靠著給退伍軍人的優待進入大學,我上公立學校,可以在國家開闢的高速公路旁搭便車,要停留和休息也有公園可去。我的意思是,過去我們所說的公益讓我受惠,我們全都努力的讓每一個人都能分享機會。今天這一切都不見了,很多勞工階級家庭沒有能力送子女上大學,學費已經漲到比天高了。」

這種情形其實是中產階級勞工遭到攻擊的現象。中產階級勞工只想賺錢養家活口,不想控訴破碎的教育體系。大企業的舉動已經明白表示不願意雇用本國人,因為我們的國民不夠聰明,沒有做好應付嚴苛職場的準備,因此企業要外移、委外。如果企業真的關心我們的學校,為什麼企業團體不站上前線,對抗刪除助學貸款和勞工訓練預算的提案?企業領導人一向從學校得到最大的好處——人才,現在他們幾乎都消失了,不對學校教育的現狀置喙。

政府推動刪減訓練低層勞工和提供工作機會的預算、提高助學貸款的利息。大企業反對過嗎?如果企業這麼關心學校沒有把學生教好,就該把遊說經費用來說服國會投資教育訓練,而不是繼續刪減預算。

事實上,到2008年,美國1/3的工作都需要高科技技能,會有600萬個科學家、工程師和專門技師的職缺。美國勞工部表示,2008到2009學年前,我們需要26萬個新的數學和科學老師,才能應付這種需求。而且在職老師要好好努力,因為美國學生在數學方面,準備接受更高深教育的程度排名世界第28,不如中國、芬蘭和南韓;在科學方面,我們的孩子排名22,不如芬蘭、日本和中國。美國成長最快速的都市學校數學和科學成績遠不如其他國家的同類型學校。

未來15年內,中國科學院會把花在科技與科學的經費,從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5%,提高到2.5%,鼓勵華裔科學家回到祖國,而且會在教育上加強投資,培養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我們呢?

政府與大企業在攻擊中產階級的戰爭中,不打算協助勞動大眾提高競爭力,對抗其他國家教育程度日增的國民,大企業反而寄望這些國家,提供未來所需要的員工。中產階級,想盡辦法教育自己和子女吧!教育依然是你們翻身的機會,但請別以為解決方案在校園裡頭。
(本文摘錄自作者序、第七、九章)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10:23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0 意見:

張貼留言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