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勢欺人 問題不在物價?

石油、牛奶、泡麵……,彷彿在短短時間內,消費者的世界一夕變貴了,然而,台灣的物價真的在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今年上半年為0.61%,顯示物價持平。儘管上漲項目增多,但漲幅仍是平穩。 如果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為何民眾已覺得難以忍受?真正的問題是出在物價嗎?
6月溽暑,花蓮市明禮路與林森路交叉口的獨棟房子,久居台北的屋主決定要將房子清空搬走,外面堆著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廢棄物,主人赫然發現一位越南新娘正在門口翻垃圾,大聲問,「妳在幹什麼?」
「這些妳都不要了吧,我幫妳分類清掃,有用的東西給我,」嬌小的越南新娘,約150公分高,躁烈的大黑眼睛,比男人還剛強。女主人答應這個提議,她幫忙收拾,但是把有用的東西送她。
越南新娘整理衣服分類之後,眼睛落在冰箱,「這冰箱可以給我嗎?」每隔15分鐘,她問1件東西,3個小時之內就陸續把瓦斯爐、電視櫃、藤製傢具……都要走了。臨走時她開口說,「垃圾車剛來,他不肯幫忙運大件垃圾,我給他2百元,他才幫忙清垃圾,所以你要給我200元。」送完所有舊傢具的女主人當場愣了一下,心裡的感受是,「這女人,硬是了得!」只有這樣不顧一切的女人,才能在這異鄉的底層社會活下去。
200元,誰在乎?台灣的越南新娘在乎。
2005年,花蓮縣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是台灣23縣市的倒數第4名(不含金門縣、連江縣)。23縣市的平均每戶家戶所得,2005年比前年倒退的縣市有11縣,佔1/2強。除了農業縣市,也包括了許多工業縣市。
「物價漲,不是全面受影響,而是有一群人幾乎活不下去,那是社會底層的10%的人,」前台大校長、知名經濟學者孫震表示。
1960年代,美國窮人困境成為一個全國性議題,當時定義貧窮線(Provety line)是根據2個假定:(1)家庭購買營養充分伙食所需的最低金額(2)家庭收入的1/3是花在購買食物上。2005年台灣最低20%的家戶可支配所得僅有29.8萬。每戶每月平均僅有2.5萬元,對於民生物價價格特別敏感。最低收入戶的可支配金額比2000年的三31萬5千元更少。
物價衝擊最弱勢的人,也影響主流社會的人。一位外交官夫人和朋友到台北市信義誠品喝咖啡,一杯拿鐵咖啡250元,她望著101大樓的霓紅夜景,和朋友討論物價上漲,「對我沒什麼影響,我沒有減少消費,但是看到電視上好幾個小孩合吃一碗麵,覺得我的幸福與享受是一種罪惡,感覺很難受。」
這次漲幅最深的是油價,7月底95無鉛汽油每公升即將突破30元大關,一輛2000CC轎車加滿油,「從1000元有找,到現在直跳1,500元,」一位車主表示。
物價上漲的迷思
物價真的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上半年為0.61%,顯示物價持平。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第3季CPI會增加到2.1%,第4季是2.0%。「物價仍在平穩的狀況下,」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表示。
不過,看似物價平穩的背後,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批發物價大漲,零售價格持平,顯示廠商轉嫁成本不易。今年1到6月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是7.13%,消費物價指數(CPI)是0.61%。「這一波農工原料上漲,讓廠商苦哈哈,」主計處3局科長吳昭明對媒體表示。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是10年新高。
第二、漲幅平穩,但漲項多。今年上半年漲福只有0.61%,但是在主計處調查的389個項目群,有209項上漲,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項目上漲,因此民眾感受切身。
第三、進口物價指數漲得最兇。全球化的衝擊,國際油價與進口大宗物資漲幅較兇。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如北海布蘭特原油在7月13日創下每桶79.53美元的高價。國內中油依經濟部的方案,採取浮動油價制,反映國際油價成本。
至於大宗物資,近1年,玉米漲幅40%,小麥漲幅57%,黃豆漲幅43%,IMF統計過去18個月以來食品漲23%,聯合國警告糧食不夠養活全世界。全球化的衝擊導致國內進口物價上揚,其中漲幅最高的是基本金屬高達32%,其次是動植物產品與調製品,漲幅20%。,原物料上漲,各類食品也都上漲,以今年7月和去年比較,一包統一科學麵漲3成,統一鮮乳從45元漲到53元,綠巨人玉米粒漲10%,小美冰淇淋漲16%。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惡化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報告,台灣都會區的物價指數在全世界14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17名,物價並不低。只是消費物價指數成長率比起其他國家平穩。
事實上,雖然油價和進口物資漲價,但是就數據和國際比較,台灣並不嚴重。油價比亞洲各國低。即使物價上漲,幅度不高,進口大宗物資也有其他替代品可選擇,所有的經濟學者與研究單位都指出,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但為什麼一般人現在覺得難以忍受?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物價的問題,是經濟成長的問題,是所得分配的問題。」
社會學上的「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說明社會的強烈剝削感是來自於人們的期望狀況和實際狀況有差距。最不滿的狀況不是最貧窮的時候,經常是在長期的經濟與社會改革之後,人民的財富卻倒退,所產生相對剝削感。最不滿的地區也不是最貧窮的地區,而是貧富差距大的地區。不滿是因為「比較」出來的期望值落差,勝於實際的處境。
台灣是否有相對剝削感,可以在幾個現象察覺。
一、和自己比較,薪水漲幅比過去少,物價卻上漲。
梁啟源指出,今天的問題是台灣一般人民所得沒有增加。台灣10年來的薪資成長率,1997年從4.89%一路下滑到今年預估是1.29%。
二、和社會比,貧富差距加大。
就所得分配差距來看,2005年最高20%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與最低20%家庭相比,高低所得差距6.04四倍。比起2000年的五5.55倍惡化。
三、和國際比較,經濟成長率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比過去差。
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在《經濟前瞻》中表示中產階級縮水,民眾普遍變窮,是台灣經濟相對過去及其他國家下沈的象徵。
台灣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之中,僅高於南韓,同時遜於ASEAN六國與金磚四國。就歷史縱深和其他國家相較,台灣經濟成長率1996到2000年平均為5.75%,是四小龍之首。但2001到2005平均是3.13%,是四小龍之末。
「經濟下沈是一種『比較』性,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似乎趨弱,」于宗先為文指出。由於和自己、和他人、和國際比的感受較差,台灣人民薪資所得成長趨緩,連帶的民間消費欲振乏力。于宗先指出,2001年到2005年民間消費成長是2.67%,相較1996到2000年平均7.62%,大幅下降。
人民變窮,廠商不敢漲
去年的民間消費成長率更下探到0.84%,即使今年已經打消卡債負面因素,也只能回到1.69%。許多受進口物價上漲的國內廠商,都紛紛拒絕採訪,只是私下表示,「我們為了反應成本,有些單品有調漲,但是還在密切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量販店龍頭家樂福全國開發總監田中玉建議,「廠商就是忍住不漲,要不然你就是逼消費者去試別的廠牌。」田中玉指出,關於一般民生消費品,消費者愈來愈接受無品牌商品,就是通路業者的自有商品,「家樂福自有商品從66億成長到87億。」受苦的上游製造商抱怨,家樂福是這一波物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
物價不只是民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經院發表第3季經濟景氣預測時說明,「接二連三的民生用品和交通運輸費用調聲大起,未來國內各種物價轉嫁的壓力若提前引爆,恐對經濟造成不少影響。」尤其是明年有立委與總統大選的挑戰,民生問題更是首要問題,上至總統、行政院長都密切關注情勢發展。經濟部與中央銀行也聯手抑制物價,不得不慎。
物價上漲只是冰山一角
物價上漲加深台灣社會的M型化。7月底,台灣大學EMBA舉行畢業典禮,當天的演講者是請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致詞。他面對台下的130位高階主管,他念茲在茲,「一個社會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在座有能力的菁英,不能幫助社會上弱勢,最後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會影響所有的人。」他引老子的話,大意就是榮華富貴如浮雲,人生的意義是回餽社會,而不是追求事業財富的成功。
如同許多經濟學家的分析,物價上漲,只是反應所得分配惡化的冰山一角。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分配,在於相對剝奪感。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教授梁啟源:
國際油價上漲的元兇
最近油價的上漲跟基本面是有一些關係。像北海油田歲修,供給減少,美國石油庫存小幅下跌。但從2004年以來漲到現在75塊,主要不是基本面的供給不足的問題,而是期貨市場炒作。事實上,從2004年到現在,石油供給一直比需求來的多,OPEC產量、美國庫存一直在增加。但是價格一直往上走。
為什麼價格持續上漲?期貨市場的炒作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到期貨市場多單和空單的量佔整個石油市場的比重增加到超過70%,過去大概5成左右。為什麼他們敢這樣炒作呢?目前的價格75塊左右,1981年第2次石油危機的油價是36.37塊,假定調整成目前的物價和美元的匯率,大概就是80塊美元,所以現在還比過去最高點低了一點。
所以有些人認為油價可以達到80塊美元,加上世界的需求不是劇降,更好的是世界股市不受油價影響而下來。其實它有另外一個原因,除了油佔世界GDP的比重在降低以外,另外一個因素是利率相當的低,是在歷史上低的水位。所以不只是股市在漲,包括油市、包括很多商品市場的炒作也有足夠燃料提供它上漲的動能。
未來油價要漲到多少?
未來油價要漲到多少?第一,它是遠離基本面。第二和產油國的角色有關: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OPEC利用減產以維持高油價,不過市場佔有率從高峰的50%一度降到30%。最近2004到2006年對OPEC來講是一個非常愉快的經驗,增產又維持高油價,市場佔有率爬升到40%。今年初油價一度落到50塊美元一桶附近,OPEC又開始減產以拉高油價,一度價格高過品質優於它的西德州石油。
不過OPEC的市場佔有率因此開始往下走,所以它是有壓力。7月份過後,從中東油價最近又低於西德州油價可以推估,OPEC又開始增產。其實期貨市場從今年6月來看未來9個月都在70塊以內,加上OPEC的產量開始增多。那為什麼他敢炒呢?主要是因為7月以後,8、9、10月是大西洋颶風的季節,可能墨西哥的石油會受影響。你問我說他會炒到多少?我也不知道。(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專長對於全球能源經濟的變化與預測。)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