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300萬戶家庭比10年前更窮!

雲林斗六國中,附近居民一到中午,開始爭搶學校剩下的營養午餐;台北市松江路,寒冷冬夜,知名的順成蛋糕店門口,也有民眾在垃圾袋中撿食過期麵包。但場景轉到太平洋SOGO百貨週年慶,卻依然人山人海。
台灣的窮人真的變多了嗎?景氣真的這麼不好嗎? 事實上,和國外相比,台灣的景氣情況未必更差,物價上漲也不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10月公布「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1999年至2008年,這10年來台灣消費者物價每年僅上漲0.8%,反觀韓國每年卻上漲2.7%,按購買力平價計算(PPP),今年台灣實質國民所得比南韓還高出超過1/4。和2007年時相比,今年台灣每人實質國民所得成長了47%,而2008年也預估比今年成長4.7%。
至於常聽到「台灣每人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的說法,並以此論證台灣經濟成長前景已落於韓國之後,其實這種差異並非全是經濟基本面所造成:以美元計算,近年來台灣的國民所得確實比韓國低,但中華經濟研究院在2006年1月公布的研究顯示,台、韓每人國民所得以美元換算後的差距,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匯率變動的關係:從1997年12月至2004年12月,韓元對美元升值64%,新台幣對美元卻只升值不到2%。
但官方公布的這些數字與民眾的感受為何會發生背離?仔細分析,關鍵就在於實質所得的變化。近年來台灣低所得者,其家庭可支配實質所得變少了,一旦物價波動,部分弱勢者則因為漲價而受害。
依據主計處最新統計至200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指出,2006年台灣整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編按:「可支配所得」是指所得減去繳稅等支出後,可以全權運用的部分)和1996年相比,成長10.5%,但扣除掉這段期間消費者物價上漲8.3%,實質可支配所得僅微幅成長約2%,若換算成2006年新台幣,相當於增加1萬8千元。 但這是整體平均後的結果,事實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卻是不增反減!
按所得5等分距來看,台灣所得級距最底層的2○%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1.95%,但物價上漲速度卻遠過於此,導致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10年前還少,若按2006年新台幣換算:1996年時,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為32萬3千元,但到了2006年卻降為30萬4千元,減少了將近6%。
而所得級距第2層的2○%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5.14%,但同樣趕不上物價成長速度,因此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也比10年前還少:以2006年新台幣計算,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10年前減少了3%。換句話說,最低所得的兩個階層,有292萬戶家庭實質可支配所得和10年前相比,都呈現倒退現象,手中的錢少了,一旦遇物價上漲,很容易就出現入不敷出。
跳脫窮人宿命 應節約,避免貸款分期付款
但中上階層家庭的際遇卻比1996年要好:所得級距第3層家庭,去年名目可支配所得比196年成長10%,超過物價漲幅,因此其實質可支配所得也增加;第4層家庭的名目可支配所得成長11.12%,也超過物價漲幅,而最高層的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更比1996年成長13.71%,不但是5個階層家庭中成長最快的,其超過物價漲幅的幅度也最大,換句話說,隨著所得階層越高,其實質可支配所得十年來成長幅度也越大。
家庭實質所得的兩極化差異,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結構。如何跳脫窮人的宿命?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以各種貸款、分期付款來花未來錢的習慣,已不是聰明的花錢方式,量力而行,恢復節約,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是近來常聽到國人大吐苦水
巷口的麵店老闆再也忍不住了,悄悄貼上紅紙條,「對不起,小店為反映成本,今日起陽春麵由30元調整為35元,」就連計程車司機也抱怨,以前吃大碗麵線,35元就夠了,現在一路漲到45元;甚至連麥當勞的冰淇淋也從10元漲到了12元。
根據國內量販業者調查,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500種商品調漲價格,在百物齊漲的壓力下,各行各業受薪階級的承受力究竟為何? 總體而言,據主計處公布的9月「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和11年前比較,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平均月薪,今年9月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4萬3千元,比1996年時的水準37,8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要高,換句話說,「實質」薪資,仍是正成長。
傳產、紙品製造業 勞工實質薪水多在原地踏步
以個別產業來說,製造業員工今年9月的平均月薪為40,000元,比11年前的34,7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還成長了15.3%;服務業9月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46,000千元,比11年前的40,0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也成長了14.77%。
但為何還有那麼多「月光族」? 產業有別,薪水與物價連動的承受力也有別。有的產業員工確實是「薪水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也就是實質薪資下滑的現象。其中又以傳統產業最明顯,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在196年9月時為33,8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為37,200元,但今年9月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卻是36,500元,還不如11年前的水準,換句話說,他們的實質薪資比過去還低,這些產業的員工就是典型的「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的受害者。
金融保險、電子產業 員工薪資成長幅度逾30%
另一種情況則是勞工薪水雖漲,但幾乎全被物價上漲所吞食。例如「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1996年9月時該產業員工薪資換算下來後應是34,140元,和今年9月的水準(34,177元)相比,幾乎是原地踏步,或更精確的說:該產業員工實質薪資在這11年來只增加了新台幣37元!
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薪水階級的輸家,「金融保險業」就是大贏家。1996年9月該產業員工平均薪資為51,6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為56,700元,而實際上該產業員工在今年9月平均薪資為792,00元,等於這些員工實質薪資比11年前成長了將近40%,這個幅度遠比服務業平均(14.77%)還高出許多。
至於近年來熱門的「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今年9月平均薪資為48,700元,高於11年前的37,3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實質薪資成長了31.3%,也遠超過製造業員工平均實質薪資成長幅度(15.3%)。
以產業來看,「什麼都漲,薪水沒漲」或是「薪水雖漲,物價跟著漲」的受害者,多是傳統產業(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而有的產業則很明顯的是「物價雖漲,薪水漲更多」(如「金融保險業」、「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這個現象其實也充分反映台灣目前經濟發展結構的現實。
台灣最近10年,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仍有4%,但這個果實並未「雨露均霑」由全民共享,考慮到物價上漲後,「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薪資或實質可支配所得,都比十年前的水準還要低:這些族群才是真正的「什麼都漲、薪水沒漲」下的受害者!
至於這個現象是否可以歸因於政府「拚經濟」不力,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不過若以一般人常聽到用來指責政府的「痛苦指數」,也就是「失業率加通貨膨脹率」來看,姑且不論這個指數是否真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光就數據變化,也無法看出民眾是真的比過去還「活不下去」:2006的「痛苦指數」為4.51%(失業率3.91%,加上通貨膨脹率0.6%),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而今年1到10月「痛苦指數」為5.27%(失業率3.92%,加上通貨膨脹率1.35%),比去年還高,但還不及最近十年來的最高點——2005年時的6.43%。
雖然「痛苦指數」未必反映一般人比過去還不如,但弱勢族群(包括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最近的情況確實比十年前還糟,如何幫助這些台灣經濟成長下的受害者,仍是政府拚經濟時不可忘卻的責任。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