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求變,大贏!

2007/07/30 曠文琪、賀先蕙
危機的時候變,不容易;太平盛世繼續求變,更難!1990年代,IBM曾一度跌入谷底、動彈不得,如今靠著求變、創新,成功轉型為全球最大科技服務顧問公司,它的應變力不僅企業要學,更是個人學習的典範。
這是一個有關應變力的故事。
去年九月,我們跟世界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有過這樣的對話。「在全球化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自處?」「軌道已經消失,你要學習走入新的叢林探險。訓練自己預測與避開危機的能力。」當時,大前研一剛寫下《M型社會》一書,預測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貧富差距將會變大,要成為不墜落的一群,我們就要學習在未知的世界裡,與變化共舞。
不變又會如何?當我們問這個問題時,這10個月內,蘋果(Apple)電腦剛推出了第一支手機iPhone,手機大廠摩托羅拉(Motorola)怎樣都沒想到,潛在的強大對手竟然是來自原本幾乎瓦解的蘋果。就如同新力(Sony)不能相信,它的高效能遊戲機PS3的敵手,竟然不是微軟(Microsoft)Xbox,而是被一個老化的企業任天堂突然一擊,搞得潰不成軍。
也就在這段時間,摩托羅拉宣布將裁員7500人,新力也因為PS3銷售不佳裁員。連報導這些裁員消息的媒體也不輕鬆,根據人力仲介業者查林傑(Challenger, Gray and Christmas)公司調查,去年2006年,美國媒體業裁員數目較前年增幅達88%。而部分記者的工作,竟然是被外包到印度。
變化才是最大的敵人。當你連對手是誰都不清楚時,勝負已在一夕決定!贏的關鍵在於提前自我轉變與應變的能力。
靠變身重回舞台 成為全球最大科技服務顧問
7月23日,擁有96年歷史,全球最老牌的PC(個人電腦)公司IBM,剛創下5年來股價新高,達到116.3美元,脫離了低價PC股的層次。「一個自我變身非常成功的企業。」今年7月,麻省理工《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解釋華爾街對IBM的評價。
IBM已成為應變力的最佳典範,它從一家動彈不得的硬體公司,轉變為能提供軟、硬體解決方案的靈活企業,如今它又成功的從一隻會跳舞的大象,轉變為老師。IBM大象變老師!你已經不能叫它電腦公司或科技公司,因為它已經變身為全球最大的科技服務顧問,靠著結合科技與顧問的專業知識,開始威脅傳統顧問公司如麥肯錫等。
例如以下的場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主要道路上,車輛快速開過控制站,雖然沒有停車,但是當它穿越路上的第一道光束時,路邊的收發器天線已經觸動,並且記錄車輛通過的時間、日期與應繳金額,在不同的收費時段,電腦立刻計算出不同的價格。只花了1年時間,這個由瑞典政府委託IBM進行的流程改善方案,解決了瑞典多年的交通堵塞問題,也讓瑞典市中心的交通流量降低25%。
再換個地方:IBM位於馬尼拉的服務中心,一組人正忙著替消費品大廠寶僑(P&G)計算當月支出的薪資總額。因為寶僑已經把9萬8千名員工的人事管理外包給IBM,連寶僑調派員工到海外工作時,所有的前置作業,包含辦保險、租屋、搬家等,都由IBM來做。估計整個計畫將替寶僑省下3成的營運成本。
這就是現在的IBM,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口中,「我唯一認定的對手。」但,這是怎麼回事?即使我們都聽過「大象會跳舞」(源自IBM前任董事長兼執行長葛斯納所寫的自傳《誰說大象不會跳舞?》,討論IBM如何在1990年代從瀕臨死亡中再生)的大轉變,但2002年底葛斯納(Lou Gerstner, Jr.)退休後,員工高達35萬人的IBM,怎麼又能夠在短短幾年繼續大變身,登上另一個高峰?
「危機的時候變,不容易。最難得的是能在太平盛世繼續求變!」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說。 《商業周刊》採訪團隊,飛到IBM紐約與北京、印度總部,訪談約全球30位的高階主管,企圖找出IBM在好日子也有應變力的答案。
第一個答案,讓我們非常訝異:「你必須對自己很坦白」,竟然是這些主管不約而同的回答。「說到底,我們要感謝過去那段災難歲月(time of trouble),我們學到了屈辱,也學到了今日的謙遜,能夠低頭看自己。」「我跟Sam(IBM現任董事長帕米薩諾)都經歷過那段,實在很痛苦……。」IBM亞太區總裁肯恩(Frank Kern)說。
過去不願面對現實,IBM付出的代價幾乎是滅亡。1980年代,IBM靠主機業務雄霸電腦產業,市場占有率高達4成。當英特爾(Intel)與微軟攜手創造的低價個人電腦,開始改變產業生態時,IBM選擇的方式是,更死守自己認定的成功模式——主機生意,但卻忘記,當初讓IBM成功的原因,是發明主機背後的創新思維,而不是主機本身。
在危機裡,葛斯納領著IBM「看透」自己,就連當初為什麼IBM員工總是穿著白襯衫、藍色西裝,也被重新檢視。後來得到的答案是,因為當年要迎合客戶的穿著。但為何當客戶改變,IBM卻仍一成不變?反問自己之後,IBM員工開始轉變服裝穿著。就在我們造訪IBM紐約總部時,美國大報《USA TODAY》剛刊登了一篇報導,介紹企業穿著的變化。一張IBM員工穿著休閒衫、短褲的輕鬆打扮,捉住眾人目光。
對自己坦白、負責 即使看到失眠,也要聽員工心聲
2002年底,由帕米薩諾(Samuel J. Palmisano)接手IBM董事長兼執行長的位置,雖然延續葛斯納先前的方向——讓IBM成為提供客戶軟、硬體解決方案的公司,但是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卻是低頭聽內部的聲音。「我當然可以延續之前的規則,但你必須承認,這些員工都是聰明人,他們只會為自己決定的價值全力以赴。」帕米薩諾對《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說。
2003年7月,IBM名為「價值論壇」(Value Jam)的平台正式上線。來自全球164個國家,20萬名的IBM員工被邀請進入網站,發表對IBM的想法,決定什麼價值該留下來,什麼不該留。
這是個危險的決定。第1天的留言包含了各種負面情緒留言:「IBM的價值只剩下股票」「這是個表面上說鼓勵冒險,但是總有錯誤與數不盡的懲罰在後面的公司。」這些留言如排山倒海而來。IBM的高階主管們輪番對帕米薩諾說:「取消這些計畫吧,這是錯的。」 「那些評論很火辣,很直接,但要讓所有人的聲音都出來,我必須放下自我。」坦承第一天登錄看留言,就看到失眠的帕米薩諾說。
第2天,正面的留言開始浮現,「IBM人的誠信還是值得驕傲的……」一些批評仍存在,但是變成建設性的批評,第3天論壇結束,從相關的留言上百萬字當中,最後定義出「成就客戶、創新為要與誠信負責」的方向。
為什麼要定出大方向?「環境變動太快速,我們定義出方向,就能讓員工可以即時做出判斷,而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等待上面決定。」「員工感覺自己是活在自己的價值中,才會迫切。」帕米薩諾說。
更重要的是,帕米薩諾把IBM的主控權交回到員工手上。怎麼做?IBM修正了對員工打考績的制度,讓員工設定自己的績效目標,而不是由老闆決定。同時,IBM成立了一個一億美元的信任基金,讓面對客戶的七百個業務團隊隨時靈活支配,不需要事事報備核可。「他們自己對自己負責時,才可能變得靈活。」「否則,員工只做老闆會檢查的事。」帕米薩諾說。
勇敢割捨、放下身段 不惜開放專利,尋求合作、創新
除了對自己坦白,面對前途太多的未知,帕米薩諾說下一步「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抉擇。」「前途越不明朗,越要集中資源在重要的事情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周偉焜說。
IBM決定賣掉仍賺錢但是低毛利的PC部門,外界形容IBM這是賣掉祖產(因為IBM發明了全球第一台的PC)。每年投資研發約60億美元的IBM,為了追求創新,不惜把專利開放,以求與外界合作,激盪出更好的創新。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楊誠博士說:「等於是把皇冠上的珍珠拿了出來……。」
IBM連起家的地方都可以捨掉!「我不會再用總部,來形容這裡了,因為這些創新,是全球一起形成的。」IBM科技策略與全球運作副總裁伯溫(Nick Bowen)坐在華生實驗室接受本刊訪問時這樣說。這裡,是IBM八大實驗室之首,孕育出五個諾貝爾獎得主。
業績情況越來越好,但是IBM裁員卻裁得更狠。今年才剛裁掉1300名員工,最終目標是將IBM全球服務部門工作人員裁減至少一半,也就是約15萬人。被裁人員全部來自美國,卻大幅加碼印度與中國。IBM已拋掉美國國寶、終生雇用的工作這些虛名。
「做大事,就不能感情用事,這是IBM很重要的學習,」周偉焜說。
IBM只專注朝看到的新方向——成為最好的科技服務廠商。哪裡服務成本效益最好就往哪裡去。只要客戶需要,知識管理平台可以賣,採購能力也可賣。
捨掉的,也包括了身段。一向是高高在上的IBM採購,現在彎腰幫客戶做採購,甚至有些客戶還是以前服務IBM的代工廠商。位置互換,連IBM大中華委外商業營運採購服務副總鄧雨生,都要放下過去的身段。鄧雨生曾經一進客戶工廠大門,對方的採購充滿敵意的說:「你來這裡幹嘛?」「我們只能提醒自己,自己的定位已經改變。」他說。
現在客戶需要什麼,IBM就要服務什麼。「我們有人很懂得鑽牆打牆,有人專長辦宴會、訂旅館,」「我們甚至是全亞洲買人買最多的公司……」鄧雨生說。IBM幫忙客戶招聘員工,訂出規格、招標,去年光在日本就買了上萬人。
應變力的建立,不是開同樂會。「我們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開心,」IBM軟體系統事業群科技與商業策略副總裁佛瑞絲(Katharine Frase)說。「但我們學會捫心自問:客戶要什麼,當初變的初衷是什麼,」「這些問題,要問到自己的骨子裡。」。佛瑞絲指著自己的心。
把變化當習慣 從輪調中學習技能,學著跑更快
看清楚變的初衷,才能有勇氣因應接連的變化。當年,IBM決定讓自己跟著客戶的需求而變,所有人就要有被客戶決定價值的心理準備。為了提供客戶最有效益的服務,IBM花了2年時間把全球的人力資源資料,整合在一個共同的平台上,被客戶委託的顧問只要輸入所需技能,符合的員工就會被挑揀出來。這些配備基本技能的員工時薪從10元到400美元不等,你的價格效能比是否最好?你的經驗是否最出色?一切都一覽無遺。
除了原有的人力資源資料外,IBM也發動全球員工上網,去登錄自己的技能與負責過的專案經驗,並定期更新。IBM高級教育訓練講師唐辛屏說:「這不可能一蹴即成,」但為什麼員工願意加入?登錄的資料就代表可信?「道理很簡單,別人對外展現能力時,你會缺席嗎?而當你與其他人合作時,這些能力就立刻被檢驗。」唐辛屏說。自己也是登錄員工的唐辛屏,也調整了對這個平台的心態,從「我與全世界競爭」到「我們現在都有同樣的機會發聲」。
不讓每個人「習慣」同一個位置太久,「輪調」也是IBM變的文化其中重要一環。這件會讓一般人排斥的事情,對IBM人而言,卻是累積更多技能的最好方法。「3年沒輪調,好像顯得我沒有身價……。」IBM台灣人力資源副總經理黃慧珠說:「每個人都學著要跑更快。」
「改變要趁好時光」正是帕米薩諾不斷傳達的訊息。「有一次,我做出了漂亮的業績,但老闆對我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很棒,但不如再改改你的組織吧,讓它達到100分。」IBM台灣業務諮詢服務事業部總經理劉鏡清也說。在這組織裡,充滿了為了更好而變,而不是為了危機而變的氣氛。
會不會擔心跑得太快?「你只會擔心跑得太慢。」莫菲特搖搖頭。「只要有機會,只要它是可計算的,我們就願意冒險,然後隨時修正它。」IBM台灣總經理童至祥說。獎賞,的確給了求變的人。今年第2季IBM淨賺22億6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43億元),毛利率達到41.8%。
大前研一相信人天生都有直覺力,都有偵測危機與避免危機的可能,只是你不願意承認它。「現在大家最大的問題是都太理性用事,要精密計算保證轉變會成功才敢試,或許大家應該感情用事點。」元智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說。
我們訪問的最後一站,位於紐約州約克鎮(Yorktown)華生實驗室。那裡,隨處可見的都是那種白底黑字、古老的時鐘,提醒著科學家們時間正不斷流失。站在大廳,一位銀髮女士輕聲細語的向我們解釋建築的由來:「我們相信很多基本的事是不會變的,所以我們用岩石來鋪陳整個建築,提醒自己。」
原來,時光流轉數10年,人們與企業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後,才發現,應變力的背後,有些基本的道理如對自己誠實,是永遠不變的。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