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看漲,為何荷包不漲?

經濟學家鄭貞茂解讀台灣

天下雜誌第367期2007/03/14


全球經濟景氣比各方預期好,台灣也不例外。主計處在2月份,一口氣將去年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分別從4.39%與4.14%上調到4.62%與4.3%。但是民眾卻感受不到欣欣向榮的氣氛。
 
回顧過去10年,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4.28%。但是平均每人生產毛額,卻只從13,900美元成長到15,640美元,平均每年只成1.31%,幾乎原地踏步。
 
《天下雜誌》邀請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為讀者解疑,為何台灣經濟年年有成長,卻仍肥不了民眾的荷包:


全球化下,很多我們過去熟悉的經濟數據都暗藏玄機,也隱含更多意義。從這些變化,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台灣的經濟看起都有穩定的成長,但是大家卻感覺不到生活有那麼好,或覺得對未來很沒信心。
 
如果看GNP(國民生產毛額),我們還不錯,去年每人就已經超過16,000美元。這個數字是指,所有台灣人在全世界賺的錢。如果看GDP(國內生產毛額),就好像窮一點,去年是15,600多美元。GDP是台灣島上的人賺的錢,不管是哪個國籍。
 
台灣的GNP比GDP高,而且這個差距愈來愈大。表示台灣人在海外賺的錢,比外國人在台灣賺的錢多。這也表示很多台灣企業、台灣人在海外賺很多錢,卻沒有提升在台灣的消費、投資與就業。

例如,很多台商把企業賺的錢藏在境外的免稅天堂,根本沒有算進來,或是也很少在台灣消費,為台灣島上的人創造更多財富。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去年台灣的經濟成長超過4%,但是消費成長不到2%。


稅收倚賴中產階級
 
再近一步看另一個數字NI(國民所得),就覺得我們更窮,也可以看見為什麼大家覺得生活沒有變好。NI、國民所得也稱作國民生產淨額,是GDP扣掉資本設備的折舊,因為這些機器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掉了。
 
就民眾而言,再扣掉一些商人轉嫁給民眾的間接稅,就是大家真正的所得。大家真正賺到的錢、加薪的幅度很少,就跟其中的稅有關係。這表示我們的稅制結構多半依賴中產階級,富人有各種方法、也懂得避稅。大部份的人繳完稅後,放到口袋的錢很少。
 
最近1、2年更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台灣賺的錢變少,留在台灣的錢更少。我們去年的貿易表現很好,出口有兩位數的成長,靠賣東西賺了很多錢。但是賺的多,流出去的也多。
 
台灣人從外國人身上賺到錢後,沒地方可以投資,所以都去買海外基金,錢又流出去了。我們的民眾海外投資的數字每一季都在成長,所以即使靠貿易賺了很多錢,外匯存底成長很少。為什麼錢流出去?很多人從政治面看,覺得沒有信心,但從經濟面,也可以看出端倪。台幣資產的投資報酬率低,所以大家追逐海外投資。
 
過去在從事海外投資時,大家還要考慮匯率因素。如果台幣突然升值,美元匯回成台幣會有匯兌損失。但是現在大家也不擔心台幣會升值,幾乎忽視了這項因素。在全球化下,錢會流出去,也可以流進來。國內金融業理不到台灣人的財,所以政府發展國際版債市,讓外國人來台灣籌錢,來這裡理財。但是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吸引大家把錢匯來,在這裡理財。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17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0 意見:

張貼留言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