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害羞、太勤勞都當不了富翁

商業周刊第1046期2007-12-10單小懿 整理採訪

隨著全球新興國家浪潮,全球新富人也快速增加;根據CNN調查中心去年年中做的統計,到2010年,全球百萬美元富翁的總資產將高達44兆6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400兆元)。「怎樣能成為百萬富翁?」也成為全球熱門話題。

2005年3月在美國出版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上市1週內以1萬1千本銷售量,在2005年3月份同時成為《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商業類書籍的榜首,也讓作者哈福‧艾克(Harv Eker)從健身俱樂部老闆,首度提筆便成為暢銷作家,數月後,本書中文版在台灣上市也成為銷售榜首。美國的《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甚至用「財富救世主」(Money Messiah)稱呼艾克。

11月的最後一個週末,艾克以金表、鑽戒和露齒微笑的標準行頭,首度造訪亞洲,在吉隆坡、新加坡展開一系列研習講座,場場超過1千人次。「害羞、存花(saving & spending)失衡,以及過於努力工作,是阻礙亞洲人致富的3大迷思。」艾克在一系列講座後,在新加坡君悅飯店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電話採訪時,分享了他對亞洲人的觀察心得。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從致富的角度,你看出亞洲人在心態上的特點是……?

艾克答(以下簡稱答):一半好,一半壞。好的是,許多傳統亞洲文化中,有國王、皇后和皇室成員,除此之外都是窮人,但是亞洲現在成為主要市場,生意和財富在此蓬勃發展,讓一般人相信他們只要認真工作,或許也可跟皇室一樣有錢。


心態上的盲點:
存錢與花費失衡 應分別建立不同目的的帳戶

這些思想對亞洲人可說是非常新的思維,所以他們在心志上未必有正確的方向。其中一個關鍵是:要相信從事任何事都會成功,因為「思想引導感受,感受引導行為,全部加總等於你的結果」。好比我在書中說,「每個大師都曾經是個大失敗者。」現在很成功的人,都歷經苦難,但過程中他們有足夠的信心。

第2個關鍵是:可以從任何事物上學到成功,但都需要被訓練。任何人並非走進一個房間就可以侃侃而談,必須經過學習。所以有人以為做生意、賺錢從開始就非常意氣風發,那並不真實;事實上你必須跟指標人物學習、必須要被訓練,由此開始做為基礎。

但問題又來了,你怎麼找到指標人物呢?那就是你想要學習的領域中的有錢人,但不用是特定任何人,因為多數有錢人的想法與行為都相同。

問:亞洲人是否有哪些心態上的迷思,成為致富的阻礙?

答:嚴格說來,那是心態問題;心態是心態,人是人,錢是錢,無關乎是哪一國人。 但我特別觀察到3點,容易阻礙亞洲人累積財富。第一,相對於西方人,亞洲人比較害羞。我說的「害羞」是,多數時候選擇站在旁邊觀看,不願當第1個,缺乏嘗試事物的動力;你必須願意態度合宜、行動積極的去展現自己,這非常重要。所謂「合宜」,意思指的是不「過分推銷」,而是「低調的積極」。

第2,個人的「存錢」與「花錢」不平衡。在亞洲很不尋常的是,「存錢」與「花錢」2種心態分屬於2類人,老一代人存錢,年輕人花錢,但關鍵是要個人財務平衡,才能創造財務上的自由。要訣就是一定要依不同的目的分在不同帳戶,用分散達到財務平衡,而非全放在一起。我的建議是:

10%——財務自主基金(包含投資、退休金、基金等)這些錢不能花掉。
10%——專為大筆開銷的長期存款(好比車子、房子、稅金)。
10%——娛樂(看電影、吃頓大餐、旅遊、購買電漿電視)。
10%——教育(進修課程、上大學)。
10%——給予(慈善或宗教捐款)。
50%生活必需(帳單、飲食、租金、服裝)。


實踐上的不智:
努力工作還不夠 要借力使力,創造財富運轉機制


第3,只一味的勤奮卻不懂得借力使力。其實努力工作是很好的主意,但自我勤奮,是否阻撓了你聰明工作?是否讓你生活、工作不夠系統化?

一定要掌握一個關鍵:工作的目的除了努力自己的事業,同時也要努力創造一個可以自行運轉的機制,在你為此機制工作幾年後,反過來此機制也可以為你創造收益,創造「被動收入」,這樣就不用終生勞碌。

只有努力工作並不會讓你做得更好、更快或者更有錢,必須加上聰明工作,想辦法讓一切可以用機制來系統化運作。當你想要努力工作時,努力工作沒有錯,但當你不想努力工作、卻仍得努力工作時,問題就大了。

問:你在《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中,提到17項有錢人致富的原則,同樣也適用於亞洲人嗎?

答:如果你能掌握心態,那是無關乎語言的。美國、加拿大有些地方的人,心態上甚至比亞洲人更糟,美國南方一些州有著黑奴的背景文化,你可以想像他們的文化和思想更為頑強,甚至認為金錢萬惡,如果想成為精神純潔的人,必須拋棄錢財;許多荒謬的想法超乎我們想像。但我相信其實兩者可以兼顧,既可以慈愛、慷慨,精神層面非常高,又可以同時非常富有。

我相信致富的目的有3:一、建立你與家庭的生活方式;二、貢獻,當你財務優渥,更有責任去幫助他人;三、成為你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為了可在任何一種領域、情況下成功。所以以百1萬美元或5百萬美元當一個目標,然後嘗試達到這個目標。


練習的方針:
打敗負面想法 設立目標,徹底向有錢人學創業

問:要怎樣練習才能打破這些心志上的迷思?

答:最關鍵也最困難的是打敗心裡的負面想法;最常出現的負面想法有2,一是給自己設限,覺得不可能致富,二是想成為有錢人,卻又無法效法有錢人。

如果不是按照表現拿錢,好比領紅利,而是領固定薪水的,這樣很難致富;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有錢,得有自己的事業。致富的第一項原則是,收入是不該設上限的。

但是95%的人都選擇成為受薪階級,這都受周遭環境、思想習慣影響。好比一個人的父母是受薪階級,周圍所有人都是受薪階級,他們怎會想到要有自己的事業?就算有人提醒他,做生意會致富,他都會說:「那不是我。」然而並非有自己的事業才是對的選擇,你依然可以選擇按照原來的做法,有份固定的工作、有財務自由,但這沒辦法致富;或者是你願意有點調整,學習正確的創業方法。

另外,雖然說要找一個有錢人當作效法對象,但絕大多數人當真的遇到一個更有錢、更成功的人,通常都心生怨懟或嫉妒,根本無法打從心裡學習。

耐人尋味的是,通常人都認為腦裡產生的想法是真的,實際上那沒有正反對錯,只是反應各式情況下腦中的泡泡而已,卻容易產生障礙。就像有個不速之客拜訪你,你很忙、不想見這個人,但多數人仍會請他們進來喝茶、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之處。但真正成功的人,他們會直說:「我沒請你來,很謝謝你經過,但我正在忙於自己的成功思考,沒時間讓你跳進我腦袋。」

問: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任何實際執行的步驟嗎?

答: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與意念,但多數人習慣不理會,常常讓許多瘋狂的想法溢滿生活,最後變成想法的奴隸。

人是習慣的動物,卻也是可以改變的。最重要的是一次專注於改變一種習慣,持續兩週到一個月;重點不是用講的或想的,而是要練習。好比一旦又出現不滿有錢人的負面想法,你可以跟自己說:「謝謝,但我不能再跟著起舞,拿自己去娛樂那些無效的想法。」當下能做的就是要求自己跳過這些想法,省下自己的精神。雖然無法抗拒負面想法浮現你腦海,但可以縮短出現的時間。

第2個關鍵是,每次設定一個小目標,只要自己達到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雖然習慣很難改變,不過一旦改變了,就會非常難打破,就像過去跟著你的負面習慣是一樣的,只是現在換成正面習慣。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10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超越貧窮線

為什麼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天下雜誌第387期2007/12/19莊素玉.黃亦筠

在全球超極資本主義盛行風的推波助瀾下,台灣的貧富差距也日益拉大。

在台灣,窮人愈來愈多,更有許多貧窮工作人,終日辛苦打拚,也只能勉強溫飽﹔
另一方面,富人卻愈來愈富有。

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為何貧窮工作人所賺的薪資,一毛也逃不了稅,富人卻有許多財富所得不用課稅?


「我真的沒有能力再撐下去,」最近2年由於景氣低迷,健身集團亞力山大營收由2.5億元降到8千萬元,12月10日,亞力山大創辦人唐雅君,一度無預警宣布停業時泣訴。除了10多萬名會員權益受損之外,背後1500名員工一夕間失業,再加上所波及到的家人,衝擊面會更大。
 
在台灣,去年像亞力山大這樣關廠、歇業的廠家數,也在增加當中。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統計,去年9月到今年9月,台灣公司少了約2萬家;新設公司家數比去年同期少了12.9%。
 
「全台的失業率一直在3.9%以上,台灣以前長期失業率應該是在1.5%,我們認為合理的失業率應該是2%左右,所以現在等於多20幾萬人沒有工作,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前主計長、現任苗栗縣財政處長韋伯韜曾在電視媒體指出。


台灣現況 10年增加九萬人落入貧窮線以下
 
在台灣,窮人愈來愈多。10年間增加萬人落入貧窮線下的生活圈。
 
貧窮線指的是每個月收入只有公定最低生活費以下的人口。根據內政部每年認定的最低生活標準,(每個都市依生活水準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如台北市約每月14,881元)。全台灣低於此貧窮線標準的低收入人數,從1998年的12.5萬人增加到今年9月的21.6萬人。
 
但有更多人雖然有工作,所得標準也在貧窮線之上,卻因為幾乎入不敷出,又無法領政府社會救助補貼,而成為「貧窮工作人」(Working Poor,意指賣力工作得要死,卻只能溫飽)。


中低收入者增加了64萬人

 
此外,近10年,這些中低收入者也增加了64萬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個人年所得26萬到50萬中低所得者,1996年到2006年來從432二萬增加到496萬人。台灣從1980年以後所得分配就在惡化。當時5等分家庭所得差距是4.17倍,到2001年達到27年來的高峰6.39倍,到了2006年還停留在6倍。
 
吉尼係數是國際上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集體貧富差距的指標,台灣的吉尼係數2001年達到0.35,而國際警戒值為0.4。(吉尼係數「1」代表全國財富集中於一個家庭,愈接近「0」代表貧富愈均勻)
 
全省都有據點的家扶基金會,協助過許多中低收入戶,以前個案多是殘障人士,「但現在好手好腳,還是掙不過天,」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部主任陳美君說。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就業輔導組組長賴樹立指出,台灣的勞動參與率維持在57%,廣義失業率有效控制在5%上下,在勞動參與和失業率都持平的狀態下,薪資水準卻是在下降,「這是我們比較擔心的。」


原因一 全國平均薪資出現負成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1990年全國平均薪資成長率為14.5%,但1999年以來剩不到3%,扣掉通貨膨脹率之後,薪資甚至在2002、2005出現負成長。而今年9到11月,台灣的通貨膨脹率更以4.4%居亞洲四小龍之冠。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從1997到2006年,台灣受雇人口總薪資報酬佔當年度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從49.4%下降到45.6%,10年間降了近4%。
 
相較之下,代表利息、地租、企業利潤的營業盈餘的比重逐年攀升。主計處統計,GDP分給「營業盈餘」,主要是企業獲利這塊,10年來從33%上升到2006年35%,勞工分得的經濟成長的果實變少。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曾分析,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下降,營業盈餘佔GDP比重卻提高,代表台灣社會「用錢賺錢容易,用勞力賺錢難」。
 
「台灣今天就是這樣,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沒那麼多,低附加價值的工作都跑出去了,」前經濟部次長尹啟銘說。對多數人而言,近10年來所得成長如一灘死水,窮人變多了,國內消費力道也跟著弱了。
 
台灣人的消費實力大減。從台北的亞力山大、中興百貨一度宣布即將歇業,到台灣南端的街頭上──無論是在台南市最熱鬧的中正路,還是高雄市最熱鬧的中華路,一張張「租、租、租」張貼在已經歇業的三角窗店面。


租租租、售售售
消費信心也急速下降。萬事達卡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消費者是13個亞太市場中,消費信心最低的國家,以100分為滿分,台灣的消費者信心只有29.6,第1名的越南高達94.3。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今年11月調查也指出,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跌到63.3三點,創下2001年12月以來的新低。
 
經濟成長的目的主要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水平。但根據主計處統計,1997年到2002年間,台灣民間消費成長率為25%,但是2002年至2007年間,民間消費成長率只成長了19%,消費日趨保守。


消費愈來愈保守
就連台北市最熱鬧的仁愛路三段的珠寶店老闆也明顯感覺到最近一、兩年上門的客人明顯變少。他的一位主顧客還告訴他,「錢都放在香港。」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十二月一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一場研討會指出,透過私人銀行把錢匯到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資金累計高達四.六兆台幣。


原因二 超極資本主義盛行
 
「窮人愈來愈多,眼看著一個國家就是一邊一國,就是『富人國』與『窮人國』,政府束手無策,因為政策都是短線操作,」對國土買賣有深入研究的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楊重信批評。貧富差距愈拉愈大,主要是因為超極資本主義盛行全球,愈演愈烈,使得一些手上沒有掌握技術的人,愈來愈窮,成為社會上的弱勢份子。
 
經建會主委何美玥指出,知識經濟時代本來就是用錢去賺錢,所以時代走到這裡,貧富差距本來就會被拉開,「台灣還算好,跟其他國家來比,用家計5等份來分,日本我最近看到是6.6,新加坡是31,台灣則是6.01。」美國《新聞週刊》指出,貧富差距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特別是發生在大力擁抱資本主義的新興市場地區,像是中、印、巴西、蘇俄等國。
 
「掌握教育、技能、人脈網絡,全球前10到20%的人,正將後段的人遠遠甩開,」《超極資本主義》(Supercapitalism)作者羅伯瑞許(Robert Reich)指出,「如果你受良好教育,有好的人脈,那全球經濟將給你前所未有的大市場。」全球化讓金流、人流、物流、資訊流流動更為迅速,經濟、市場更自由化。貧富差距成為全球化下的副產品。
 
台灣也在全球化風潮中,窮人變多,但也誕生不少富豪。根據美林證券亞太財富報告,2006年台灣擁有資產100萬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有6萬6千人,比2005年成長11.9%,平均資產為330萬美元,財富總值近2200億美元。根據《環球透視機構》統計,即便2006年,台灣經濟成長率4.9%,高於世界3.9%的平均值,但一般民眾卻感受不到。
 
「過去6年消費者物價增加了5.3%,我們6年來實質薪資只漲了2.9%,你說老百姓怎麼感受得到?」前金融研訓院院長,現任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薛琦直言。許多新興經濟國家力行超極資本主義,擁抱自由市場競爭的國家,執政者無法有效使出正確的決策,以減低弱勢薪資階級,承受全球化衝擊的力道。美國《新聞週刊》認為,全球化及知識經濟固然造成貧富差距,但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於政府過於市場導向以及向右傾斜的政策。


原因三 稅賦政策對富豪有利
 
「累進稅率沒有增加稅基,私有化政策讓國家財產落入少數私人手中,」美國《新聞週刊》說出全球盛行超極資本主義之後的結果。台灣也是一樣。稅賦政策也是對薪資階級不利,對富豪有利。


高科技廠商享有5年免稅
為了支撐出口,政府特別扶植以出口為導向的高科技產業,在租稅上給予優惠。
 
譬如1960年到1990年的獎勵投資條例,之後是1991年開始實施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高科技廠商在研發、自動化、人才培育等項目可享有營所稅抵減,被列為重要策略性產業,享有5年免稅。因為如此的政策,少收的稅收,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指出,高達1200億,約相當於1%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而一向以來,因為選舉文化、政商結合緊密,「政府不管藍綠,始終沒有對富人課該課的稅,」一名觀察家說。
 
孫克難也指出,貧窮線以下的人非旦不應課稅,還要給他社會補助。但按照國民所得帳來看,勞動所得跟非勞動所得應該是6比4,整個國民所得帳裡頭,勞動所得就是薪資,非勞動所得就是地租、利息、利潤。
 
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2004年統計顯示,薪資所得佔綜合所得中的75%,綜合所得包括10大類所得,如營利事業所得、執業所得、權利金、財產交易所得、股利所得、機會中獎所得、租賃所得、薪資所得等。孫克難指出,這表示其他所得不是免稅,就是逃漏掉,稅基被侵蝕了,所以薪資所得比例便高。因為非勞動所得可以減免稅,不納入課稅所得總額裡,所以勞動所得(即薪資所得)是7.5比2.5(非勞動所得)。


薪資階級 稅一毛都逃不掉
「所以打著綜合所得稅的名號,其實是薪資所得稅,」孫克難說,「這些薪資階級所得來源主要是薪資,課的稅一毛都跑不掉。」另一方面,富人稅如土地交易所得、資本利得卻課不到稅。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2007年台灣統計手冊》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稅收結構,來自於所得稅(綜合所得稅與營所稅)的比重變重,從1996年到2006年,10年間從28.7%上升到40.4%,其他的稅收來源則愈來愈少,像營業稅從18.1%降到14.8%,土地稅從13.2%降到8.2%。
 
富人的財富所得大半來自資本利得與土地房屋交易利息,最近3年來,買賣土地房子所賺得的高額不動產獲利,所課的稅也很低。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2008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1998年總所得500萬以上卻不用繳稅的有12戶(全台共12,789戶),到了2002年不用繳稅的增為348戶(全台共11,205戶),2003年增為558戶不用繳稅(全台共10,504戶)。需納稅的總戶數年年減少,但總計年所得500萬以上,無須繳稅的戶數,比1998年成長46倍。


股票、土地交易所得難課稅
「你會發現富人財富累積,多從非勞動的資本利得而來,這些幾乎都課不到稅,」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許祺昌分析。楊重信指出,像許多富人喜歡買不動產。在台灣,買房子課地價稅是按照土地公告現值來課稅,「但公告現值平均不到市價的5成,差距非常大,」他說。
 
譬如今年初,一名富豪在信義計劃區買了1戶1億5千萬的豪宅,年底以2億轉手賣掉。但因同一個年度土地公告現值沒變,所以土地增值稅免繳,他只須以房屋出售時的房屋評定價格的25%認列財產交易所得稅,之後再併入綜合所得稅中課40%。假如房屋出售時的評定價格是2000萬,財產交易所得稅是200萬,加上土增稅免繳,「光這筆不動產買賣就現賺超過4000萬,」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營運長郭宗銘直言,「土地交易所得,根本就是造成台灣租稅不公的毒瘤。」
 
另外,富人累積財富的另一塊大餅就是來自資本利得,這是造成租稅不公的另一顆大毒瘤。台灣只課千分之3的證券交易稅,證券交易所賺的資本利得則不課稅(指上市櫃及興櫃股票),年終股票分紅只按10元面額課稅。「財力雄厚的人,證券交易所得多,卻和菜籃族一樣繳千分之3的稅,合理嗎?」郭宗銘說。
 
孫克難指出,台灣租稅制度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公平、不適足,而且無效率,但是「政府要做到有效率、不貪污,人民才願意繳稅。」針對稅制的2顆毒瘤,1992年前財政部長王建煊原本打算課徵土地交易所得稅;更早,1988年前財政部長郭婉蓉則宣布要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他們知道這是稅制不公之處,但一碰就下台。「可見我們政商關係、財團、富人對政策的影響力有多大,」前泛紫聯盟召集人簡錫?說。
 
美國股神巴菲特之前對小布希政府嗆聲,「我應該繳更多稅。」他痛批美國稅制不公,過度傾富。美國國稅局曾統計,2005年,美國前5%富人的所得,佔全國比重達21.2%,創下戰後60年新高,貧富差距明顯變大。


稅收不夠,政府赤字達4兆
由於很多富人稅收不到,勞動所得者加薪幅度低,使得政府每年支出,光靠收稅,也難補平,財政赤字高達3、4千億元,累計赤字已逼近4兆。孫克難指出,如再加上隱藏性財政赤字,如一些該徵收的公共設施預定地還沒有錢徵收,也高達10兆,總共加起來約14兆的財政赤字。
 
因此,台灣國民所繳的稅,只佔國民生產毛額的13%(也就是所謂的租稅負擔率)。「政府支出佔GDP 18.8%,稅收才佔13%,稅收根本不夠支出政府的花費,」孫克難說。財政困難,就開始賣國土。根據國有財產局年報,從1999年到2006年,總共售出超過3000公頃的土地。這相當於115座大安森林公園。
 
「政府因為太重視『政商關係』,以至於走到一個極端資本主義。極端資本主義就是讓少數有錢人控制大眾,極度重視效率,而忽略公平,」文化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柏雲昌說。


長遠的衝擊 窮人永無翻身之日
由於稅制過度有利富豪,將來所影響的不只是財富不均,也會教育不均,日後的窮人很難像阿扁總統一樣,由3級貧戶考上台大。「所得貧窮者與知識貧窮者都綁在一起了,」立委李紀珠說。
 
根據家扶基金會2004年的調查,台灣每5個貧窮家庭,便有1個家庭因為無法提供第2代足夠的經濟及教育資源,而陷入2代「貧窮循環」中。事實上,政府在教育的投資上未增加,因此比較有資源的富人更有機會接觸多元知識。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曾經分析台大學生來自何處,發現:在1997到2000年間,3.06%的台北市人口和6.1%的台北市高級區大安區人口成為台大學生,遠高於全國平均的0.89%,台東縣則只有0.19%上台大。此外,82%的台大學生來自全國前20所明星高中,「受大學教育機會的篩選過程,在高中階段就已開始,」駱明慶曾指出。


未來的國度

10多年前,楊重信和劉泰英、薛琦到菲律賓開國際商會的年會時,一起去參觀馬尼拉的華人高級社區。
 
社區裡有一條專屬道路進去,層層關卡,裡頭有私人停機坪,連華裔富豪的家族墳墓都蓋得像樓房別墅,「我衝擊很深,連死人都住別墅,家族偶爾還一起聚在墳墓樓房的客廳打打麻將,」楊重信對那種奢華記憶深刻,「一邊不遠的郊外,就是窮人住的社區,小孩沒穿衣服,這就是M型社會。」
 
任誰也不願意看到台灣的20年後會如此。


改革稅制,縮短貧富差距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孫克難對賦稅的建議:
 
一、將促產條例落日,可因此多收1200億元的稅收。
 
二、促產落日之後,所有企業可以因營所稅由25%降至17.5%而得利。將營所稅降到和香港一樣的稅賦國家,有助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將薪資扣除額由78,000元提高到120,000至150,000萬左右,造福廣大中產階級,政府因此損失的稅基大概43億左右。


讓貧窮小孩藉教育脫貧


根據教育部統計,政府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率由1990年的6.47%,到2001降至6.09%,2006年再降至5.76%。台灣每個人的分得的公共教育支出,遠低於香港和新加坡。
 
根據《2007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人年均教育支出約667.8美元,比香港1,017.9美元,新加坡的844.4美元低許多。

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是得到知識的基礎。然而,貧窮會延緩孩子的教育吸收力。家福基金會去年調查,低收入戶中經濟貧窮的孩子,因為沒有錢上幼稚園,在語言的溝通上,有遲緩發展的現象,超過3成6經濟弱勢兒童,在語言與溝通發展上出現發展遲緩問題,比例是北高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比例的7倍。未來如何讓貧窮小孩藉由教育脫貧,一名關心教育的人士指出,政府必須再投資預算在教育上。


簡錫堦:稅制改革,精神要學瑞典

台灣在稅制改革上,精神上要學瑞典。因為瑞典創造一個價值,就是「公民互助」,他們才願意繳那麼多稅!互助是他們福利國家基本的教育。他們從小享受國家的福利,從小就有兒童津貼,有排富條款。讀書全部免費,讀到博士大學都免費,窮人家不用擔心,小孩生下就是國家社會共同照顧,而不是丟給家庭。從育兒托育,到老年照護都是政府投資照護,所以他們稅很重。
 
瑞典課稅很重,40到50%,甚至更高。遺產稅到55%以上,因為政府不貪污,透明化,所以人民願意繳稅。譬如1995年的那位女副總理莎林,她為了方便,用公家卡片去買自己的小東西,換算成台幣只有1千元左右,而且她最後也還錢給國庫,但是這樣也不行,因為公私不分因此下台。這就是國家的誠信,每個公家人物都受到這樣嚴格的監督,所以你就肯繳稅,因為稅都用在人民身上,每個人都享受到,而不是只有少數人。
 
我以前做工運時,人家都笑我腦袋在夢想瑞典。都說瑞典社會福利作成這樣,一定會垮,20年前已經在說會垮,瑞典那麼重的稅,企業人民會跑到歐盟其他國家,但是沒有,因為這是瑞典國家基本的價值。所有唱衰瑞典的,都沒有成功。就連政黨輪替了,新政黨也不敢改變,他不敢取消原本的老人津貼還有兒童津貼,只刪減了部份失業津貼,因為要鼓勵就業。瑞典的就業率有76%,台灣只有57%。
 
瑞典政府的政策就是人人就業,政府才有稅收,才會是一個善性循環。小孩就是政府幫忙照護,你可以安心工作,婦女懷孕,企業不能任意解雇,要保障婦女工作權。生產後小孩國家照護,回來工作,企業也不會減薪。所以瑞典人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不會只想找個好工作賺錢。瑞典人投入國際志工的人很多,到巴勒斯坦、北愛爾蘭、以色列等,父母都鼓勵孩子為世界貢獻。
 
瑞典捐了GDP的1%,換成台灣就是捐助1,100億,給聯合國作全球抗暖化、貧窮地區照護、防治愛滋病這些。人家國家就是這樣,思考的是在國際上的貢獻,不像我們陷入藍與綠的爭論。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10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8成女性不願嫁給窮男友

2007/12/10葉正玲


對於單身女性而言,愛情和麵包到底何者重要?根據人力業者調查,在台灣的上班族女性中,有8成1不願意嫁給沒有經濟基礎的男友,3成以上希望結婚對象每月有10萬的穩定收入,僅有近2成男女認為,只要雙方相愛,任何問題都不是困難。


台北的單身族日漸增加,越來越多人對於步入婚姻心存恐懼。1111人力銀行針對上班族進行「愛情VS.麵包大調查」,發現在不景氣的環境下,「麵包」竟然大幅領先「愛情」,似乎意味著現代人不再容易被愛情「沖昏頭」,而衝動地步入婚姻。 1111人力銀行調查發現,有超過8成的女性不會跟沒有經濟基礎的男友結婚,而逾8成的男生也自認若沒有經濟基礎,不會輕易向女方許下承諾。


而女性希望結婚對象擁有的經濟水準?有3成希望對方每月10萬的穩定收入,2成5希望有房屋,另有1成3女性希望對方有100萬可靈活運用現金;反觀男性則對自己入步入婚姻的經濟門檻條件?也以「要有100萬可靈活運用現金」、「每月10萬穩定收入」為前提,另有近2成認為應有出入方便的轎車。


此外,問到未婚男女從戀愛進入婚姻最大的考量,感情穩定佔近8成,其次是「有一定經濟基礎」及「穩定工作」,顯示男女均認為雙方除感情穩定外,物質因素成了婚姻最大考量。而僅不到2成的男女表示,只要相愛,就算沒有經濟基礎也願意與另一半結婚。


65年次從事服務業的Jully,則對這樣的調查結果不以為然。 目前仍單身的Jully,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人」,她說,有些女性認為未來丈夫要有錢,要能給自己穩定的感覺,但Jully覺得:「這些我現在都可以給自己!」所以她要求的不是經濟條件,而是心理、精神層面,她認為理想的對象應是「心靈伴侶」。


另一位單身、從事媒體業的羅小姐表示,她的生涯規劃是在30歲以前結婚,但因她現在仍在進修在職專班,所以想等到完成學業,及工作有一定的歷練後再決定。對於未來結婚的對象,她認為,「個性是否契合」是首要考量,但經濟也要有一定的基礎,月薪至少要有5、6萬元以上。


至於男性的想法,從南部上台北工作的嚴先生說,結婚是對另一半一輩子的責任,在沒有相當經濟基礎下,求婚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況且,沒有經濟基礎,誰會想把女兒交給他託付終生?嚴先生認為,至少要有房子,他才會考慮邁入婚姻。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09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台灣300萬戶家庭比10年前更窮!

商業周刊第1046期 2007/12/10楊少強



雲林斗六國中,附近居民一到中午,開始爭搶學校剩下的營養午餐;台北市松江路,寒冷冬夜,知名的順成蛋糕店門口,也有民眾在垃圾袋中撿食過期麵包。但場景轉到太平洋SOGO百貨週年慶,卻依然人山人海。


台灣的窮人真的變多了嗎?景氣真的這麼不好嗎? 事實上,和國外相比,台灣的景氣情況未必更差,物價上漲也不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10月公布「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1999年至2008年,這10年來台灣消費者物價每年僅上漲0.8%,反觀韓國每年卻上漲2.7%,按購買力平價計算(PPP),今年台灣實質國民所得比南韓還高出超過1/4。和2007年時相比,今年台灣每人實質國民所得成長了47%,而2008年也預估比今年成長4.7%。

至於常聽到「台灣每人國民所得被南韓超越」的說法,並以此論證台灣經濟成長前景已落於韓國之後,其實這種差異並非全是經濟基本面所造成:以美元計算,近年來台灣的國民所得確實比韓國低,但中華經濟研究院在2006年1月公布的研究顯示,台、韓每人國民所得以美元換算後的差距,當中有一大部分是因為匯率變動的關係:從1997年12月至2004年12月,韓元對美元升值64%,新台幣對美元卻只升值不到2%。

但官方公布的這些數字與民眾的感受為何會發生背離?仔細分析,關鍵就在於實質所得的變化。近年來台灣低所得者,其家庭可支配實質所得變少了,一旦物價波動,部分弱勢者則因為漲價而受害。

依據主計處最新統計至200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指出,2006年台灣整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編按:「可支配所得」是指所得減去繳稅等支出後,可以全權運用的部分)和1996年相比,成長10.5%,但扣除掉這段期間消費者物價上漲8.3%,實質可支配所得僅微幅成長約2%,若換算成2006年新台幣,相當於增加1萬8千元。 但這是整體平均後的結果,事實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卻是不增反減!

按所得5等分距來看,台灣所得級距最底層的2○%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1.95%,但物價上漲速度卻遠過於此,導致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10年前還少,若按2006年新台幣換算:1996年時,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為32萬3千元,但到了2006年卻降為30萬4千元,減少了將近6%。

而所得級距第2層的2○%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雖然成長5.14%,但同樣趕不上物價成長速度,因此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也比10年前還少:以2006年新台幣計算,這些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比10年前減少了3%。換句話說,最低所得的兩個階層,有292萬戶家庭實質可支配所得和10年前相比,都呈現倒退現象,手中的錢少了,一旦遇物價上漲,很容易就出現入不敷出。


跳脫窮人宿命 應節約,避免貸款分期付款

但中上階層家庭的際遇卻比1996年要好:所得級距第3層家庭,去年名目可支配所得比196年成長10%,超過物價漲幅,因此其實質可支配所得也增加;第4層家庭的名目可支配所得成長11.12%,也超過物價漲幅,而最高層的家庭,其名目可支配所得更比1996年成長13.71%,不但是5個階層家庭中成長最快的,其超過物價漲幅的幅度也最大,換句話說,隨著所得階層越高,其實質可支配所得十年來成長幅度也越大。

家庭實質所得的兩極化差異,也正反映了台灣社會的結構。如何跳脫窮人的宿命?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說,以各種貸款、分期付款來花未來錢的習慣,已不是聰明的花錢方式,量力而行,恢復節約,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是近來常聽到國人大吐苦水

巷口的麵店老闆再也忍不住了,悄悄貼上紅紙條,「對不起,小店為反映成本,今日起陽春麵由30元調整為35元,」就連計程車司機也抱怨,以前吃大碗麵線,35元就夠了,現在一路漲到45元;甚至連麥當勞的冰淇淋也從10元漲到了12元。

根據國內量販業者調查,今年下半年以來,已有500種商品調漲價格,在百物齊漲的壓力下,各行各業受薪階級的承受力究竟為何? 總體而言,據主計處公布的9月「受雇員工薪資調查」,和11年前比較,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平均月薪,今年9月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4萬3千元,比1996年時的水準37,8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要高,換句話說,「實質」薪資,仍是正成長。



傳產、紙品製造業 勞工實質薪水多在原地踏步

以個別產業來說,製造業員工今年9月的平均月薪為40,000元,比11年前的34,7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還成長了15.3%;服務業9月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46,000千元,比11年前的40,0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也成長了14.77%。

但為何還有那麼多「月光族」? 產業有別,薪水與物價連動的承受力也有別。有的產業員工確實是「薪水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也就是實質薪資下滑的現象。其中又以傳統產業最明顯,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在196年9月時為33,8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為37,200元,但今年9月該產業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卻是36,500元,還不如11年前的水準,換句話說,他們的實質薪資比過去還低,這些產業的員工就是典型的「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的受害者。



金融保險、電子產業 員工薪資成長幅度逾30%

另一種情況則是勞工薪水雖漲,但幾乎全被物價上漲所吞食。例如「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1996年9月時該產業員工薪資換算下來後應是34,140元,和今年9月的水準(34,177元)相比,幾乎是原地踏步,或更精確的說:該產業員工實質薪資在這11年來只增加了新台幣37元!


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薪水階級的輸家,「金融保險業」就是大贏家。1996年9月該產業員工平均薪資為51,6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為56,700元,而實際上該產業員工在今年9月平均薪資為792,00元,等於這些員工實質薪資比11年前成長了將近40%,這個幅度遠比服務業平均(14.77%)還高出許多。


至於近年來熱門的「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今年9月平均薪資為48,700元,高於11年前的37,300元(換算成今年9月新台幣幣值),實質薪資成長了31.3%,也遠超過製造業員工平均實質薪資成長幅度(15.3%)。


以產業來看,「什麼都漲,薪水沒漲」或是「薪水雖漲,物價跟著漲」的受害者,多是傳統產業(如「食品及飲料製造業」、「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而有的產業則很明顯的是「物價雖漲,薪水漲更多」(如「金融保險業」、「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這個現象其實也充分反映台灣目前經濟發展結構的現實。

台灣最近10年,每年經濟成長率平均仍有4%,但這個果實並未「雨露均霑」由全民共享,考慮到物價上漲後,「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的實質薪資或實質可支配所得,都比十年前的水準還要低:這些族群才是真正的「什麼都漲、薪水沒漲」下的受害者!

至於這個現象是否可以歸因於政府「拚經濟」不力,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不過若以一般人常聽到用來指責政府的「痛苦指數」,也就是「失業率加通貨膨脹率」來看,姑且不論這個指數是否真能反映人民的「痛苦」,光就數據變化,也無法看出民眾是真的比過去還「活不下去」:2006的「痛苦指數」為4.51%(失業率3.91%,加上通貨膨脹率0.6%),這是自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而今年1到10月「痛苦指數」為5.27%(失業率3.92%,加上通貨膨脹率1.35%),比去年還高,但還不及最近十年來的最高點——2005年時的6.43%。

雖然「痛苦指數」未必反映一般人比過去還不如,但弱勢族群(包括傳統產業及低所得家庭)最近的情況確實比十年前還糟,如何幫助這些台灣經濟成長下的受害者,仍是政府拚經濟時不可忘卻的責任。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09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靠月薪,2年滾出100萬!

Cheers第087期2007/12/01黃采薇


小職員也能有百萬夢?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在只有「物價漲、薪水不漲」的時代裡,「駕馭金錢」,是每個上班族都要有的技能。如何用薄薄的薪水,滾出厚厚的百萬財富?這些祕訣,你不能不知道。


身為看老闆臉色吃飯的渺小上班族──你,也許曾經有個「百萬圓夢計劃」:等存到了錢,要出國/買車/創業/離開工作,自我放逐半年……。
 
但前往偉大夢想的路上,總有各種因素阻撓:每個月薪水就這麼一點點,好像永遠存不了錢,尤其你這個人── 
ˇ怕麻煩、對數字沒概念 
ˇ屬於及時行樂一族,不見帳單不掉淚,看到好康總是先刷再說 
ˇ每月薪水袋裡總有幾千大洋莫名其妙人間蒸發,永遠弄不清到底花到哪去了 
ˇ你總是拒絕任何形式的推銷,相對地也失去了解新商品的機會
或是,你根本從未正視過自己的財務狀況?


踏出第一步,打敗不景氣
 
要在出社會頭3年存到百萬,真的只是遙不可及的空想?《Cheers》雜誌採訪了多位上班族,發現這可不是痴人說夢。因為,懂得與金錢和平共處,甚至「駕馭金錢」的能力,在現今「物價漲、薪水不漲」的時代裡,越來越重要。
 
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與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合著的《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中,開宗明義提到,「除了中國和印度,世界上的中產階級正在減少。」
 
全球化風氣把財富吹向兩極分配,關注理財議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以往我們認為30~50歲的人才是購買理財商品主力份子,」英商寶源投顧總經理巫慧燕說:
「但時代變了!學生、退休族群,現在都加入理財行列。」
 
一句「時代變了」,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預言:當理財人口增加,疏於理財的人的財富,相對被稀釋。大學裡,證券研習社年年組隊參加金融機構舉辦模擬投資比賽,學生時代即利用打工、家教薪水開始學習投資的人,接觸市場早,踏出社會之後,比同年齡的朋友擁有更多籌碼與技巧。
 
相較之下,幾乎沒有理財經驗的人就容易成為理財顧問掠奪的對象。許多人認為投資很冒險,不是完全拒絕推銷就是對受過理財訓練的專家言聽計從,或是推拖「收入不夠」,遲遲未踏出第一步。其實,即便是理財初級班,你也可以從以下幾個要訣著手:

要訣(1)從生活細節中聰明省
要在出社會2年內連滾帶利賺到100萬元,首要條件就是拉高每月投資金額。既然月薪不多,就從生活中找出不必要花費,比如說,跨行提款手續費。
 
每個月總有5~10次跨行提款,「別小看手續費,」英國保誠投信協理吳昆倫說:「以目前定存利率來算,得在銀行裡擺上10多萬,每天的利息才能打平!」吳昆倫會選擇分行數最多銀行開戶,理由是「到哪提款都不會被扣手續費」;繳保險他也會選擇最省錢的「年繳」方式,若利用金融機構扣款,還可以有1%~3%的議價空間。這些都不需要多花時間,卻是財富積沙成塔的關鍵。
 
挑選理財專員也有訣竅,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協理阮麗璇建議可以靠長輩增加對銀行的議價能力,如果父母親是銀行VIP理財客戶,在同家銀行以「關係戶」身分開戶,不只得到資深理專的諮詢機會,也可能在手續費上有優惠。
 
小富由儉,今年34歲的許瓊如就是個例子。出社會頭1年月薪只有2萬8千元,身上還背了30萬元助學貸款,她把月薪分為3等,6,000元還貸款、6,000元拿回家,並且嚴格控制每天開銷不能超過150元,因此每個月還是能省下近萬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
 
幾年前,許瓊如考上高考,轉往公家機關服務,月薪增加為4萬元以上,她還是嚴格控制每月花費在1萬元左右。靠著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工作不到10年,許瓊如不但持續負擔家計、還清學生時代貸款,目前名下還有130萬元以上存款。即便如此,她仍不改精打細算的消費習慣。上百貨公司,她一律買有折扣的商品券,只在週年慶、母親節兩次大採買,湊滿千送百加上禮券折扣,同樣商品,她幾乎都能以8折以下價格買到。
 
她也喜歡在下雨天的週間晚上逛街,「雨天人潮少,有些櫃甚至還沒『開市』,」許瓊如說,即使在百貨公司,這種情況下特別好殺價,她曾經看中一套原價1萬6千元的西裝,最後1萬元員工價成交。


要訣(2)不了解,不亂投資
 
開始投資,還要注意別走偏方向,才不會糟蹋血汗錢。美國著名財金作家菲爾‧湯恩(Phil Town)在著作《有錢人就做這件事》(Rule #1)中提出投資的「10/10法則」,意思是「除非我願意擁有該企業10年,否則我連10分鐘都不想擁有」。
 
湯恩想提醒讀者的是,真正了解投資標的,以長期投資角度思考,才能精選出最賺錢的企業。要實踐這點,其實對產業有研究的人最為困難。
 
7年多前甫出社會時,益華科技業務經理曾志光就以第1筆薪水投入股市。他當時是科技工程師,有時押對寶,但也踩了不少地雷。業內消息真假參半,捕風捉影的結果,固然嘗過幾次手上股票大漲100%的甜頭,幾次失利卻讓他紙上富貴轉眼成空,某些資產一度縮水到剩下40%。

「行內風聲」成為他的投資盲點,「很多表現好的股票是別人推薦的,擺著也不安心。常常漲了一小波就跑,跌的不回檔又不甘心。」對投資標的一知半解,缺乏信心的結果,總是賣掉表現好的股票,長抱差勁的股票。
 
單靠行業內的專業判斷情勢,有時也會掛萬漏一。他曾看好DVD產業買進股票,卻忽略DVD產業進入門檻低,遭逢中國、印度削價競爭以及專利權爭議,股價不如預期,投資鍛羽而歸。直到這幾年,他學會拒絕「高風險、高報酬」的誘惑,將1/3資產放在獲利穩定的連動債,就算要買股票,研究透徹之前絕不出手,投資獲利便開始增加。


要訣(3)適時分散風險
 
分散風險是門大學問,代表你必須拒絕高報酬的誘惑,穩紮穩打投資。事實上,對於非專業投資人來說,這的確是比較容易賺到錢的方法,吳昆倫分析的幾個數字,正好與之互相印證。
 
他以3個月為1期統計過去25年全球股票市場,每期平均投資報酬率達2.5%,但扣除績效表現最好的20期,報酬率只剩1.6%。高報酬集中的情形在台灣市場更明顯:同樣3個月為1期,25年來台股平均投資報酬率為5.1%,但如果扣掉表現最好的前20期,投資報酬率下降到1.2%。
 
反差越大,代表市場賺錢時間點越集中,若非高手,每日追逐市場無異與機會之神對賭,輸的機率往往比嬴面來得大。「一般人還是著眼長期投資吧,」吳昆倫有感而發,薪水不多就不要做賠本生意,與其在投機市場貼身肉搏,不如看準長期趨勢累積複利比較實在。


想賺錢,要做90%的人不會做的事
 
投資學裡有個著名的「90/10法則」:10%的人掌管了90%的財富,因為這10%的人,會做另外90%的人不會做的事情。
 
「90/10」原則可以說明多數報章雜誌報的「明牌」往往不靈光的原因:當這些訊息大量透過媒體被發送,傳於90%的悠悠之口,還剩下多少價值?
 
試著將以上3種原則對照你的日常消費習慣,看看自己是不是10%,真的「存得到錢」的人。也看看《Cheers》雜誌找到2位出社會不到3年、月收入3~4萬元,卻能順利累積到百萬資產的上班族,以他們的經驗,幫還在遲疑的你加油打氣。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08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高通膨…不理財 5年後變低收入戶

聯合報2007/11/25林巧雁


「2007國人投資理財認知大調查」昨(24)日公布,國內 71%以上的民眾有投資理財,但其中93%的民眾投資理財都是菜籃族投資法,47.5%以上沒有設停損或停利點。專家表示,在高通膨年代,近30%沒有理財的民眾,5年後就會變低收入戶。

CFD啟富達國際公布的調查指出,只有6.81%的投資人能自行研判選擇投資標的,93%的投資人都算是菜籃族,打聽消息卻無法判斷投資消息的準確性、風險極高。調查也發現,47.5%民眾在投資上完全沒有設停損點或停利點,與缺乏投資理財知識有很大的原因,因為知識不足無法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顯示國人投資理財的風險很大。

詢問親朋好友的意見、依據新聞報章雜誌近期話題、收集網路財經文章選擇推薦度最高的,是大多數民眾選擇投資目標的主要資訊來源。許多民眾也「信任理財專員與保險業務員的配置」投資,但國內理財專員與保險業務員的投資理財專業度參差不齊,民眾的投資經常得靠運氣。

民眾沒有投資理財的原因,近半數是「沒有多餘的錢進行投資理財」,占49.02%;其次20.92%是「不了解投資工具」;9.15%為「沒有投資理財知識」。

調查也發現,男性喜歡使用「期貨」、「選擇權」等高風險的投資工具;女性在「基金」、「活存/定存」、「投資型保單」、「儲蓄險」等相對風險較低的投資工具使用率則較男性高。
eXfi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07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誰搶了你的工作?

30雜誌2007/11/9邱文仁


這幾年來,社會經常在討論「工作難找」的問題。我承認現在的確「工作難找」,但是,這是因為「工作機會太少」嗎?

正確答案是:工作難找,不全然是因為工作減少!目前求才市場上仍然有很多工作,無法找到「條件相當」或「意願相當」的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求職者目標」和「工作機會」無法對應起來的問題。


升級自己,順應職場變化

工作機會的變化,是因為產業的變化、職務的變化、地點的變化、雇用方式的變化,以及「工作所需技能」的變化。工作機會的變化,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求職者卻是可以改變自身求職的設定,及增強自身的條件的!

就像昨日我搭乘一部計程車為例。那位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他以前是畫「電影看板」的畫師,當年,他可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呢。但現在,這個工作顯然已經沒有了。「電影看板」已經不用畫了,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他改行開計程車!但他告訴我計程車現在太多了,所以他又得思考「服務升級」、或以「加長工時」來增加收入!

隨著電腦、網路、通訊設備的大量運用,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工作內容是一定會變的」。我建議求職者一定要注意「哪些工作正在變化?哪些工作即將消失?」的問題。如果你發現你的工作正在變化中,你一定要積極轉型或升級!

我舉個實際的例子。幾年前,我的部門有個網頁設計師。他自動自發的學習各種繪圖軟體,想以優秀的技術,做出更好的網頁。當時我非常欣賞他的努力及專業,所以不但給他加薪,升他為設計主管,還給他機會參與行銷案的企畫與發想。

不過有一天他跟我辭職,原因是他只喜歡「執行」企畫想好的東西,卻不願意嘗試以企畫的角度「創意思考」。他說,我要求他「發揮創意」,讓他壓力很大。(唉!原來,他只想做個「美術完稿」罷了!)雖然我欣賞他「電腦操作」的專業和完稿的執行力,但是,聽完他的理由,我還是讓他辭職了。


積極求突破,為職能加值


其實,如果這位設計師早15年出生,他的職涯,不會有大問題。以他的專業及努力,這輩子穩穩的拿薪水,做個社會中堅份子的中產階級,綽綽有餘!但是,在這個電腦軟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裡,我看到,他的職業生涯是「危險」的。即使他現在很努力的在學習和運用技術,但他的「電腦技能」很快就會被更強、更容易上手的「電腦軟體」取代!

如果他一輩子執著於做個單純的「美術完稿」,堅持不「用腦思考」,他的「設計能力」和他人技能的差異性會很快的拉近、消失!也許不久的將來,一個簡單的指令,就可以取代他現在的技術,未來會搶走他工作的不是「人」,而是「軟體」。

人的創意力不是電腦軟體可以取代的!如果他願意學習發揮「創意力」,職場競爭力將大幅提升,他可以增加企畫職能,其重要性及產值會上升,因此他會邁向「M」的上端;如果堅持侷限於「操作力」,未來可能被軟體取代,他就得往「M」的下方滑落。

積極性高的「他人」,也很可能吃掉你的工作。以我的部門為例,多年前,我僅是一個小部門主管,我只帶3個人。某天,其中一個離職了!當時,我打算趕快找人來遞補職缺,沒想到,其他兩個同事跟我商量:「我們2個,願意把他的工作扛下來!」

我很猶豫,擔心他們會太辛苦,但是他們願意試試看!後來,他們看來應付裕如,我果然就不用補人了。因為公司對他們的依賴性增加,所以他們後來順理成章獲得加薪跟更好的職位!就算他們兩人加薪,公司少雇1個人,薪資成本仍然是下降的。

其實,這個小個案中也足以發現「M型社會」的成因。因為他們的積極性並且願意更加努力,而吃掉了另一個人的工作機會。整體看來,工作機會減少,但他們自身的收入和對公司的價值卻是上升的。市場上少了1個工作機會,等於可能有1個人是向下沉淪的,但他們兩位卻因為積極性高而往「M型社會」的上方前進。





eXfuze F1 team --- explore the power of seven +
Posted on 晚上8:04 by F1 Team and filed under | 0 Comments »

Free Blogger Templates by Isnaini Dot Com. Supported by Used Car Pictures. Powered by Blogger